段引
面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培训应当更细化、精准、创新,探索出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技术扶贫新路子,才能极大地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效。
近年来,大批走出贫困地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有了资金积累,还有技术支持,熟悉营销流程,有了创业和回报家乡的想法。加强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有针对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培训,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减少盲目性、大众化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效。
培训形式单一。现阶段开展的各种返乡农民工培训,基本都是通过现场培训的方式完成的,形式过于单一化。培训结业后,在我们的电话回访和调查问卷中发现,70%的返乡农民工认为这种方式太死板、单一。
培训与就业结合不够。返乡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还存在对培训出路的顾虑,渴望接受培训,但想到培训后的出路在哪里又让他们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工还没法摆脱小农思想,在短期内如果看不到回报,就认为培训是在做无用功,这种意识阻碍了他们接受培训。
技能需求的多样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部分都是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主要从事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业或者制造业等。在外打工,新思想的注入,促使返乡农民工进一步改变思维,他们除了对传统的产业知识感兴趣外,还对建筑、家政、电商等专业感兴趣。一直以来,我们的培训都是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对建筑、家政、电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没有随时围绕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展。
▲成都市双流区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
▲都江堰市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现场
返乡农民工的参训愿望迷茫。返乡农民工相比一些留守农村的农民来说,在外打工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他们更加重视参加培训学习,渴望能通过培训学到一些技能从而找到合适的工作真正脱贫。一位来自于邛崃市的返乡农民工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培训时说:“只要有好出处,就愿意参加培训。”通过交谈可以看出,在渴望接受培训的同时,培训的效果是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即通过学习培训是不是真的能学到想学的东西,能否派上用场。此外由于受一些质量较差的培训的影响,他们对培训持观望态度,对是不是要接受培训学习还有些迷茫。
培训方法欠灵活。培训方法的灵活性是指培训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特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返乡农民工培训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培训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思想意识的强化,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及技术技能的传递等,都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次,方法的灵活性是由其培训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返乡农民工各自的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在外打工作业的类型不同以及自身具备的技术技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在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要灵活运用多样的培训方法。
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行业类型不一。农民工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行业类型林林总总,农民工因个人的行业兴趣和掌握的技术技能也各不相同,此外还与个人的性别和年龄有关。比如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大部分为男性,女性较少。其中男性多从事一些工业或者建筑行业,女性则是商业服务业及一些工艺品制造业。
扶贫主体责任发挥不够。乡镇村级对贫困村农民技能培训认识不到位,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很多乡镇村级对组织培训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招生不参与、开班不过问、培训结业情况不关心的情况。
破除单一化的培训形式。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形式要不拘一格,要将正规形式的培训和非正规形式的培训相结合,增加其多样性。这是由贫困地区的现状和返乡农民工的特点决定的。以往单一的教室授课形式不能充分满足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全面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新农村建设有很多优势资源,返乡农民工自身也有很多优势条件,要充分利用开发这些资源。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乎人手都有一部手机,很多家庭也都配置了电脑,用上了互联网,而很多返乡农民工也都对网络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移动教育、网络学习形式完全可以纳入到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中,此外还有师徒制等培训形式等都可纳入其中,丰富培训形式,全方位多方面的展开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优化培训专业的设置。加大精准培训力度,先了解返乡农民工的需求,针对这些专业需求,对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返乡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对贫困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特色农业培训,对贫困村进行一村一业的引导,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收入。对女性贫困人员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和手工艺品制作培训,产品对接旅游市场进行销售,对优秀学员安排就业。对有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把电商微商培训作为创业模式重点培训。
建立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进一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提升培训,举办劳务品牌项目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根据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真正做到送知识、技术进村,最大限度方便农民学习。
强化乡镇村级主体责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贫困村的主导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壮大集体经济,力求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带着权益放心脱贫。引导贫困返乡农民工转变思想,增强自强意识。分别从乡干部和村干部中选出一批专职联络员来负责农民培训班的组织、管理工作。
贫困地区的返乡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应对其有个清醒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这一返乡潮。农民工从农村出去,在城市打工,如今他们返乡,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失业,表面看来似乎给贫困地区各个方面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但在“危机”下也潜伏着“契机”和“转机”。虽然农民工自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不论是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还是劳动技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积累了务工经商的经验。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观念以及创新意识逐渐取代了仅仅满足于温饱和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外出打工积累提升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为贫困地区建设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型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将成为贫困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
农民工群体返乡将对农村社区的结构、文化和管理等产生影响,将可能构建一种新的农村社区结构和组织关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政府要理性引导,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根据他们的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转“危机”为“契机”,开启脱贫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