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普工作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创新科普内涵等多个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防震减灾的科普工作更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使防震减灾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本文将对目前实施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的必要要求及措施进行分析,并对科普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后的融合发展加以阐述。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合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2-0210-0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始终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普事业的支持,在地震行业的发展中也同样离不开科普工作,因此科普工作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防震减灾科技得到有效的创新,促进科普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1 防震减灾科技创新是新时期防震事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属于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40%,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逐渐提升。为了能够减少地震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害,加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我国在此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防震事业的开展受到了极大阻碍,主要体现在:首先,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储备力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率较低;其次,科技资源较为分散,整体的利用率较低,基础性研究薄弱。另外,科技人才短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拔尖人才及优秀团队较少。上述因素的存在对新时期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提升地震科学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要求[1]。
2 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2.1 培养地震科技人才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本着“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使地震科技团队得到有效的充实和壮大。主要可以采用的措施为:(1)建立科技人员培训平台,通过对学员的培训与锻炼,提升其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为地震科技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2)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地震科技的研究过程中,找准立足点与突破口,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地震科技的创新发展。(3)加大对地震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强化地震科技管理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与地震科技项目相结合,立足于当前的发展实际,对地震科技管理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使地震科技管理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具体措施为:一是对相关机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并且在总体上形成合力,促进地震科技的高效发展。二是对承担单位、协作单位的法人责任、义务等进行明确的规定,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使项目负责人与单位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注重对地震科技项目研究全过程的管理,使科研项目的管理更加系统规范。
3 防震减灾科学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防震减灾的科普工作更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使防震减灾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科普场馆当中也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公众能够真实的对地震监测工作进行观看和体验。场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让木乃伊跳舞”,使科普场馆的趣味性得到显著提升,改变以往古板单一的风格缺陷。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能够使网民打破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随时进行参观和互动。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手机防震减灾APP,网民通过该APP便能够获取科技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操作十分简单方便。例如,在一本普通的画册当中,使用者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便能够使画册上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支持在移动终端上播放。不但如此,还能够加深说词的深度和广度,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使用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使科学普及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4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4.1 优化地震台网和功能设计
现阶段,由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地震台网功能设计要求也逐渐提升。对地震信息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前兆台网合理布设、监测能力达到1.0级的目标,使地震台网的功能得到优化与丰富。新时期背景下,对地震预测方面的需求逐渐提升,体现在灾情速报、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多个方面,应构建高精度、高分辨、实时动态多维监测网络系统,使各级台网中心的功能得到完善,保障信息传输的速度与效率。另外,提升台网的监测密度,使用新型技术对地震的规律、环境、震情变化等进行分析,对地震前兆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针对地震地质环境形态进行会商,并且制定出有利于减轻灾情的预报[5]。
4.2 提高震害防御能力
(1)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管:在政府领导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之下,针对抗震设防方面实施行政监管,将具体的设防要求融入到基本建设程序当中,在项目研究、工程施工、竣工等多个环节中体现出来,促进设防与各行业抗震规范之间的技术融合。同时,加强对学校、医院等地的地震安全住所工程建设,将学校作为重点应急避震场所进行建设,并且颁布扶持政策,加强地震安居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居民住房的抗震性与稳固性。(2)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在制定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等相关规划时,应深刻认识到潜在的地震危险,尤其对于大城市来说,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应将防震减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看待,加强周密设防,对工程的抗震性进行鉴定管理,注重对医院、学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检测与控制,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整体的抗震能力。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通常会诱发一些泥石流、滑坡、水库溃坝等次生灾害,应加强对这些次生灾害的预防,使灾害的防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4.3 提升地震应急工作水平
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其能够在防震减灾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地震应急响应系统中,大地震速报属于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地震速报的速度越快,说明可供抢救生命的时间越多,从某种意识上来看,速报便是生命。在地震灾害发生以后,需要对灾情进行快速的报道,并且对灾害的大小、分布范围等进行明确,同时及时实施应急救灾工作。南京地震总局与南京工业大学展开合作,研制出一种“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在GIS与GSM的支撑下,能够有效缩短灾情的获取时间,并且以GSM短信的方式将平台与灾区的速报人员联系起来,再在GIS的帮助下,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灾情信息进行直观形象的反映,以此来搜集和整理灾情信息,确定灾情的位置分布情况,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节省出大量的救援时间,有利于指挥人员快速高效的做出救灾决策。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防震减灾与信息技术的联系逐渐加强,信息化成为防震科普的主要發展趋势。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地震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持,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科研条件。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创新防震科普手段和方式,使科技防震减灾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参考文献
[1]郑月君.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J].国际地震动态,2014,(11):52.
[2]李妍.科技创新支撑下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融合绽放[J].防灾博览,2017,(03):62-69.
[3]李建梁.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J].中国应急救援,2017,(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