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伦,何 坪,邓福忠,赵斯静,黄 姗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 401331)
中医药已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对于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具有重大意义[1-3]。中医人才培养有两种途径[4-5]:院校教育存在培养模式单一、中医药特色优势不突出、临床实践技能薄弱、忽视学术流派传承等缺陷[6-7];传统“师带徒”存在缺乏规范和标准等不足[8-9]。为此,本校自2015年启动了中医现代“师带徒”人才培养工作。为了科学评价该模式改革的阶段性效果,本研究采取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综合测试题,对本校2015级中医学专业(普通班)学生52人、中医学专业(师承班)学生52人在第4学期期末同步测试,了解学生对中医学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一般资料 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选择本校专科层次中医学专业(普通班)、中医学专业(师承班)2015级(二年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整群抽样本校普通班52名、师承班52名专科层次学生。根据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组卷命题1套,共200题(每题1分,全部为选择题),包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在第4学期期末同步测评,学生采取机读卡作答。综合测试题200题的分布情况是:中医基础理论(n=25)、中医诊断学(n=25)、中药学(n=15)、方剂学(n=15)、中医内科学(n=30)、中医外科学(n=20)、中医妇科学(n=20)、中医儿科学(n=20)、针灸(n=30)。
1.3教改方法 两个班入校时分班,师承班为教改班,普通班为对照班。教改班采取新课程体系,实施了4个阶段的师承教学,已完成跟师见习和跟师抄方阶段。
2.1师承班和普通班综合考试成绩比较 师承班综合测试的总分、中医基础测试成绩、中医临床测试成绩均优于普通班,并且在总分、中医基础测试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师承班和普通班综合考试成绩比较
a:P<0.05,与师承班比较
表2 师承班和普通班中医基础各科成绩比较
a:P<0.01;b:P<0.05,与师承班比较
表3 师承班和普通班中医临床各科成绩比较
a:P<0.05,与师承班比较
2.2师承班和普通班中医基础各科成绩比较 师承班中医基础各科成绩均优于普通班,并且在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师承班和普通班中医临床各科成绩比较 除了中医外科学以外,师承班中医临床各科成绩均优于普通班,并且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的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补充,两者结合不仅有利于发挥中医的传统特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证实践水平[10-11]。各大中医药院校也引入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12-15]。
本研究构建了以传承中医常见病诊治经验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交替的中医现代“师带徒”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的“跟师见习——跟师抄方——跟师试诊”的五段三递进式课程体系。该模式优势明显:一是打破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拜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利于形成学术团队,传承民间中医各种流派;二是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增强对中医的信心,“反复临床”有利于实现中医人才的快速成长。研究结果也显示,师承班在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优于普通班。
同时,该模式存在不足:一是压缩了部分临床课程,学习难度加大;二是导师以中医内、妇、儿科的门诊为主,从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不全面。因此,建议如下。(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建议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调整只开设半学期的课程,如中医外科学等,恢复为一学期授课。(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把中医内科学调整为两学期,让中医内科学课程能对接两个阶段的跟师学习,把临床跟师融入专业课中。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搜集的病案通过病案分析、病案讨论等活动进行学习,“用活”病案,“用好”病案,提升学生理论修养的同时,提高临床辨证施治的能力。(3)进一步加大教育教改力度,弥补学生能力短板。组织专门的教学团队,摸清学生能力短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改。
本研究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虽然教学改革成效初显,但对改革的长期效果,如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就业去向、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仍缺乏。总之,中医现代“师带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改革效果也有待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