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健康辨明正身再转发

2018-08-29 10:27查祁汉
江苏卫生保健 2018年8期
关键词:谣言公众微信

○查祁汉

时下,微信可谓是最盛行的人际交流工具了。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微信?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于是乎,微信朋友圈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各种信息横飞,尤其是各类健康提示信息,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只要你打开微信,一些热心的亲戚朋友发来的“养生文章”、“致癌提醒”、“民间偏方”等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这些我们暂且称其为微健康。但是你可知道这些看似很贴心的微信健康信息,有很多实际是披着科学养生外衣、出于各种目的谣言,即伪健康信息,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正在通过您的手高频转发着。

☆微信成为伪健康青睐的平台

统计显示,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阅读5.86篇文章,排名第二的就是健康养生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曾推出《微信“谣言”分析报告》,分析了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这些披着科学养生外衣的伪健康信息,却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并通过转发等形式传播着。

伪健康借助微信传播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是在朋友和熟人圈里传播,依托朋友们多年建立起的信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几乎每人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朋友,经过连续不断的转发,传播效应迅速放大;其次,中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有限,但又是最关注健康的群体,借助于微信平台获取养生保健信息,可能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伪健康信息的传播。

再次,微信科普贴近实际,大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很多人觉得,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民间经验,就算不够科学,也没有什么危害。所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一种心态。于是,不少“微健康”的传播者本身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不高,就盲从、随意地按下“发送键”,让伪健康的信息乘机泛滥。

还有一种现象,即许多人即便在生活中有诸多不良健康习惯,比如作息、饮食不规律,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通过转发一些健康信息,他们借此树立自己追逐健康的积极形象、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另一方面,健康提醒往往被视作友情、亲情间的一种增益法则,通过分享健康信息,并且加上自己的点评和嘱咐,实现对于朋友圈内亲朋好友的健康提醒,可以有效传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从而获取他人的良好印象。于是,一些关于健康的信息,不管真伪,均成为他们热衷转发的文章。

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相比其他谣言,这些关于健康的段子更具有欺骗性,人们或许是出于好心,想让这些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但殊不知却成了伪健康信息“帮凶”。事实上,微信中的不少信息打着“微健康”之名,行着伪健康之实,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伪健康众生相

《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指出,以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伪健康,其内容多会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如近1/3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这些谣言里,生病就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巧用了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

调查同时发现,30%的伪健康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如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了营销产品,甚至是保险;还有的常常将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等日常必需品,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节能灯等描述成致命毒药。

伪健康通常还假借专家身份或某权威机构,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总之,伪健康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其背后往往有着商业利益。调查发现,这些许多所谓的健康知识,实际上是由一些网络营销公司撰写。调查发现,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仅占6%,营销账号占94%,而转发这些伪健康知识的媒体和大V,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卖产品。如不少公众号通过伪健康文章博取点击率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一些业内人士也透露了微信广告推送的潜规则: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1000~5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10000元……伪健康信息与广告之间,已然建立了目标与手段的因果关联,利益已经成为其内在驱动。

☆“微健康”信息,三思而后发

微信传播健康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护微信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正确的健康科普工作,应成为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首先,要戳破朋友圈里的伪科学,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其次,对于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健康信息,大众在按下“发送”键时,一定要慎重,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秘方,宣称立即见效、包治百病的,不要偏听偏信。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伪健康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

二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健康类信息通常都会推荐某个公众微信号,甚至还附着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是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不要轻易相信。

三是“微健康”虽然要高度重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但千万不要看到一些知名“大V”转发,就放松了警惕。其实,最重要的是原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而不是中间的“二传手”是否可靠。除此之外,公众可以向一些专业机构开设的社交网络平台或者专业的科普网站求证,不被信息谣言所迷惑。

四是目前微信的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已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已被证实的伪健康信息。

猜你喜欢
谣言公众微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微信
谣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