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

2018-08-29 11:42陈桂龙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3期
关键词:武汉市时空全市

2013年,武汉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市国土规划局作为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在市网信办的指导下,积极推动项目建设,经过3年多的努力,构建了全市的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智慧武汉建设和全市“互联网+”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成果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复,结合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统筹规划,完成项目顶层设计

按照建设全市时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目标,开展了项目顶层设计,对项目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赴国内相关城市开展考察调研,对总体设计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按照建设要求,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弹性GIS服务平台、时空数据库建设、数据服务体系建设、软件平台建设、运维监控系统建设、门户以及运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细化,编制了项目可研方案、项目设计书、总体方案。

(二)高位协调,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2014年3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武政办〔2014〕34号),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市国土规划局、市信息产业办等29个部门。

(三)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平台建设

一是对云平台支撑环境进行了全面升级。在网络方面,对网络带宽、网络安全和网络架构等进行了优化、升级和改造,实现全网接入,通过政务专网为市、区两级政府和其他委办局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资源池化方面,采用虚拟化云架构,通过云管理平台将物理资源进行虚拟池化处理,构建了统一的资源池。

二是构建了时空地理大数据中心。一方面,不断加强数据建设,数据范围不断拓展,精度不断提高,实现了1:2000地形图全市域覆盖,三维模型覆盖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另一方面,以时空信息为载体,按照“空间、时间、属性”三个维度构建三位一体的时空数据模型,整合了多时态的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以及多部门的专题信息,构建了融合视频、位置、气象、水务等多种传感信息的时空数据库,实现了地理空间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云平台政务门户

三是搭建了时空信息云平台。采用SOA架构和服务总线技术,对底层核心软件进行重构,建立了高效稳定、弹性伸缩、安全可靠,支持多传感器接入和泛在应用的软件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二次开发接口。针对跨网络和跨部门应用的需要,建立了内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的数据汇聚和融合系统;为提高经济社会信息的空间化,建立了覆盖全市的200多万条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和地址匹配引擎,提供高效的空间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大门户(即面向政务应用的政务门户,面向公众应用的“天地图·武汉”,以及面向移动应用的天地图武汉App和“武汉地理”微信公众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实现了以用户为主体的、多部门众源众筹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新模式。目前,时空信息云平台日访问量达到80多万次,成为全市重要的基础平台。

“武汉地理”微信公众号

公众门户——“天地图·武汉”

(四)以用促建,推进成果广泛应用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积极推动成果应用,开展规模化、跨部门的应用示范。在国土规划编制和管理中,为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应用时空大数据开展的公共服务设施分析、用地增长趋势研究、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职住平衡分析等定量分析,为总规修编、多规融合及多项专题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项目建设成果还在社会管理创新、智慧税务、智慧水务、智慧城管、应急指挥、智慧工地、区域研究及公众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公众应用方面,以“天地图·武汉”为阵地开展公众服务,融合了学校、医院、银行、停车场、加油站、公交站点、寄递网点等20多类公众关注的信息,通过在线专题地图的形式提供市民浏览和查询,并根据社会热点实时更新,在武汉市国际马拉松赛、全国第三届少儿手绘地图大赛、第十三届“中国光谷”国家光电子博览会等全市性活动中,用最直观的形式传递最鲜活的信息。2016年7月6日前后一周,武汉市遭遇了严重的洪水和内涝,市民出行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利用“天地图·武汉”和“武汉地理”微信号及时发布了全市积水地图,为市政设施应急测绘和市民工作生活提供了地理信息指引,较好发挥了地理信息服务民生的作用。

在社会综合服务与管理的应用

主要做法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建设中有以下基本做法:

一是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武汉市一直高度重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将地理信息建设与应用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文件中予以明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地球空间信息”等。

二是强化基础,共建共用。在智慧武汉总体设计方案中,将地理信息的建设与网络、感知、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行,按照“共建共享、不重复建设”的原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市网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在审核涉及地理空间信息的建设项目时,可依托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不再核定政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建设费用。

三是需求驱动,目标导向。以城市建设管理和民生服务中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开展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建设,通过在全市重点领域的应用,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凸显应用成效。公众应用方面,让“数据跑路”代替“市民跑腿”,提高市民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2016年7月武汉暴雨渍水空间分布图

四是标准先行,制度保障。通过建立涵盖数据、技术、管理、应用等多个维度的标准规范体系,构建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的软环境。这方面,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云平台建设纳入其中,包括《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11711行动计划”、“1+10”系列文件等,进一步提升了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权威性。

五是借智引脑、高位嫁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工程,为做好项目建设,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多次邀请行业院士和专家把脉,做好项目建设,同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高项目的科技水平。

特色亮点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与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大数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载体,对武汉全域的历史、现状和规划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包括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普查信息、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以及各类政务信息图层,同时,关联整合了视频、位置、环境、气象、水务多种传感信息,数据规模宏大。

二是大平台。平台建设完全基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建立了基于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具备提供IaaS、PaaS、DaaS和SaaS不同层次服务的能力,具有自动扩展、负载均衡、分布式资源调度、高可用性和快速部署交付能力,能够满足全市地理信息应用的需要。

三是大应用。形成一套覆盖全市多行业多领域的应用体系,建设了一批面向政务服务、专题应用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在全市100多个市区两级政府和委办局获得应用。目前,全市涉及地理信息应用的,在云平台上建设已成为常态,成为智慧武汉建设的空间基础设施。

四是大服务。项目建设成果通过两个门户(政务门户和公众门户),为政务应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可定制的地理信息服务,成为各部门信息共享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地理信息服务突破武汉市域,开始为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演化趋势研判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大智慧。在时空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城市人口、房屋、空间的定量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此外还在“一场四站”管理、PM2.5分布及风道优化、精准扶贫、教育资源配置、房屋征收风险分析等工作中得到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提升了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六是大产业。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和接口提供通用服务,降低了平台依赖和耦合性,增强了不同架构的接入与适配,提高了产业链的协同和整合水平。在项目建设中,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几十家GIS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了研究成果转换和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武汉市时空全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跨越时空的相遇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