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长富
合肥市高新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高新区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合肥南站只需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合肥正在建设的合肥西站新高铁站,离合肥高新区更近更便捷。合肥市高新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7年的发展,合肥高新区已经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合肥高新区产业主要以新型产业为主,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和集成电路等开展工作。作为合肥支柱产业之一的家电产业,主要集聚在合肥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在合肥高新区也是蓬勃发展。
据2017年统计,合肥高新区市场主体已经突破2500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超过400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7家,自主培育的上市公司20家,新三板上市企业49家。目前高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806家,占整个合肥市的5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高于合肥全市2.8个百分点。
高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合肥是2017年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也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拟的,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位于合肥高新区,作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有大量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在合肥高新区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打造创新载体,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现在已建成300多万平米,在建100多万平米。高新区聚集多个科研院所,一大批高端人才集聚在高新区,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各类人才占整个合肥市的70%。
合肥高新区出台了支持基金继续发展的政策,目前在高新区有150多家基金,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600多亿元,投资非常活跃。形成了产业发展研发投入、人才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整个全链条的服务保障体系。合肥高新区不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同时还有一流的医院、一流的国际学校,整个高新区配套服务完善,环境优美。2017年,合肥高新区提出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真正打造一流的产业,一流的园区。
人工智能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如火如荼进行。高新区提出建设“中国声谷”,中国声谷是由科学技术部和安徽省共建的项目,也是国家级的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是进行人工智能和语音产业相关工作。安徽省政府对中国声谷的建设高度重视,2017年专门出台“声谷十条”,每年拿出8个亿支持产业发展,含金量非常高,2017年在合肥落户的上百家人工智能产业享受到了政策支持。同时,安徽省成立了50亿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合肥市高新区也专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中国声谷的发展。现在中国声谷重点产业主要是包括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应用推广和投资股东等多维度全面支持合肥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合肥高新区着重发挥中国声谷国家级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人工智能中的智能语音为核心切入点,逐渐融入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初步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目前已拥有科大讯飞在内的100余家人工智能产业;2017年相关产业产值已经超过400亿元。
在高端平台建设方面,合肥积极与大院大所合作,陆续落地20多家协同创新平台,其中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有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中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从2017年开始启动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全国唯一的量子信息实验室。科大讯飞也与BAT共同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的平台。
发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合肥市拥有各类高校62所,两院院士108位,主要集中在中科大和中科院院所,聚集研发人才30余万。中科大还要专门设立智能与信息学部,这对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支撑作用。预计到2020年,中科大培养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将达到一万人。
在发展战略上,已建设中国声谷为发展导向,努力使人工智能科技化创新落地和产业创新落地。以科教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具体包含三大重点任务和多个创新平台。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了近五千亩土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整体以中科大新校区智能与信息学部为核心,规划建设科研教育区。
重点打造核心产业体系,一核多点。一核是指以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为核心的科教载体,加快智能与信息学部建设,打造新工科的创新高点。多点是以多个重点实验室为支点,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认知智能国家实验室。
重点打造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知行合一的人工智能产业结构,“耳聪”指加快下一代语音技术研发,打造成熟的语音产业链;“目明”指积极部署机器视觉产业链,大力引入机器视觉优势企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第二增长型;“心灵”指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手巧”指建立智能硬件的人工智能终端研发和制造。除此之,高新区还推动“传统产业+AR”,通过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赋能,使传统产业走向智能化应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高新区力争到2020年在语音智能、类脑智能、量子智能、大数据智能领域形成领先技术优势,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值规划达到一千亿元。到2025年“双高地”战略目标基本完成,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