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拈连”与“移就”的联系

2018-08-28 07:10刘丹丹李寄平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联系

刘丹丹 李寄平

摘要:修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创造出来的,他的生命在于提高表达效果。本文讨论的是“拈连”和“移就”这对貌似兄弟的修辞格。这两种修辞格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两种修辞格之间的相似之处展开论述,也可以为研究这两种修辞格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拈连;移就;相似;联系

一、修辞格概述

修辞格又叫“辞格”、“语格”、“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段”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修辞格”的释义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格这个术语最早是唐钺在《修辞格》中提出来的,他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叫语格)。”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效果,二是“变格的语法”这里的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还包括语言运用的常规而我们把修辞格定义为:“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的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从古至今,各种修辞格都在被广泛的运用,修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但被各大文人所使用,而且民间的群众也都在使用,文人使用修辞格是有意而为之,为了使文章内容以最生动、最活泼、读者最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民众使用修辞时,往往是无意的,有时候不识字也能说出带修辞的话语,所以修辞无处不在。

二、“拈连”与“移就”的联系

“拈连”与“移就”之所以经常被混淆,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存在大量的相似之处,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从定义来看,“拈连”是指接连叙述甲乙两种事物的时候,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也叫“趁势连用”。“移就”是指把适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运用于乙事物上,都是属于词语的移用。例如:

①天寒热泪冻成冰,冻不住心头的爱和憎。(阮章竞《送别》)(拈连)

②母亲不由地向后挪动一步,身上立刻起了一层寒冷的鸡皮疙瘩,手在神经质地颤抖。(冯德英《苦菜花》)(移就)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例①中,“冻”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冻成冰”,而在后面把用于甲事物的“冻”用到了乙事物“爱和憎”上。同样再看例②,“寒冷的鸡皮疙瘩”,本来寒冷是用来形容天气的,而在这里用成了“寒冷的鸡皮疙瘩”很明显是把用于甲事物“天气”的“寒冷”用到了乙事物“鸡皮疙瘩”上。所以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拈连”和“移就”的相似之处,都属于词语的移用。

(二)从外部特征来看,“拈连”和“移就”句子中的成分都是一种“病态”的搭配,属于句子成分搭配不当,而且都是有意的将句子成分搭配错误,是一种超乎常规的搭配,是语言的一种变异现象。例如:

③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闻一多——《红烛》(拈连)

④但是,孔夫子在本国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的。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为他自己计,这固然是没有危险的尊号,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欢迎的头衔。不过在实际上,却也许并不这样子。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移就)

从例③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动词“烧”可以和“红烛”组合在一起,但不能跟“梦”和“血”组合。但在此处却奇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拈连”修辞格的魅力所在,即便搭配错误,看起来很荒谬,但是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而例④是属于同样的超常规搭配,“摩登”是现代汉语的词,而且还是外来词,英语“modern”的音译,是时髦的意思,形容人们的装饰衣着或者是其他事物入时。这里把“摩登”和“圣人”联系起来,本来是不符合搭配的,在这里有意为之,使文章显得更活泼、生动。因此,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拈连”和“移就”在外部特征上存在相似之處,都是属于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三)从使用目的来看,之所以使用各种修辞格不外乎是想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生动、活泼、风趣。特别是“拈连”和“移就”这两种修辞格,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修辞格,而从古至今各大文人在明明知道的情况下,故意而为之,更是为了使文章达到一种幽默风趣的效果,更具有艺术价值。例如:

⑤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鲁迅《Q正传》)(拈连)

⑥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带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移就)

例⑤中有上文“烛火......闪闪的跳”,因而“思想”趁势也跟着“迸跳”起来,构成了形象风趣的修辞效果。同样的例⑥中,“寂寞”是用来表示人感情的词语,被移用来修饰“梧桐树”,使“梧桐树”带上了人的感情或感觉,增强了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从使用目的看,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拈连”和“移就”的相似之处,但语言无止境,本篇文章分析较浅,但可以为研究这两种修辞格渊源的人提供一定的线索,使修辞格的研究在语言学界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鲍厚星,罗昕如.现代汉语[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唐钺.修辞格[M].商务印书馆,1923.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2006.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联系
论变文与诸宫调的联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