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中国的文明起源于文字,古人在造字过程中必然将他们对自然万物的解释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都体现在汉字的形音义结构中。“示”旁字作为中国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多方面阐明了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示”部字为基点,提取了部分“示”部个体汉字,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探究其形义,揭示其折射的特定文化内涵,总结出“示”部字体现的共同的中华文明。
关键词:《说文解字》;示部字;祭祀;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当然是祭祀和战争了。古人认为战争可以获得土地,扩大疆土。祭祀则不仅仅是开疆扩土这么简单了。它可以求福祛灾。大到一个国家用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小到个人通过祭祀来盼望祛病消祸。从历朝历代纪录片中可知,大小战役进行之前,一国之君都要举行祭祀。如此看来,古人认为战争也是可以“依赖于”祭祀的。那么祭祀对于先民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甚至可以說成了他们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这在《说文解字》示部字中便可以很好地体现。《说文解字》示部共67个汉字(包括“新附”字),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笔者则重点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字,对其进行分类,依次可分为祭祀的对象、用品、目的、方式四大类。
一、祭祀的对象
笔者据此把古人的祭祀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天地鬼神等人们想象的“神”,另一类则是“祖宗圣贤”等确实存在过的“神”,也就是说一类是“神”一类是“人”。
(一)天地鬼神类
“示”,甲骨文字形为许慎认为它上半部分从二(即我们现在的“上”字)。下半部分的三条竖线分别代表日、月、星。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依据天上这三个事物的变化来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从而提前做好准备,以便于趋利避害。由此可见,先民认为上天是能通过种种形式给人以启示的,而这种启示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再看“示”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的“二”更像是一块平平的石板,下面的一竖则像一根柱子,用来支撑石板。可以想象,石板是用来摆放供品的。整个“示”字的本义便可理解为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工具了。由此可见,先民在造“示”字时就是为了记录“祭祀”这一现象。因此,“示”字与祭祀密切相关。
“祀”,许慎认为它是形声字,从示巳声。其意思是不停地祭拜。笔者则认为它是亦声字。首先,因为它从“示”,当然便与祭祀有关了。再看其小篆字形的右半部分,形体给人的感觉很像甲骨文的“女”字,为跪拜之形。整个“祀”字给人一幅祭台旁边有人跪着的画面。“祀”的本义是祭祀上天。根据许慎的意思就是不停地对上天进行祭拜。这也正体现了先民对于上天的崇拜和敬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古人没有现代人一样发达的大脑,不会深入地思考,对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迷惑和恐惧,于是想象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幕后操纵者着一切。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都来自天上,所以他们认为一定有天神的存在。
(二)祖宗圣贤类
祖宗即祭祀者同血缘的长辈,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依旧存在,这些灵魂活在阴曹地府之中。后人虽然看不到他们,但他们却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护佑自己的后代,于是人们祭拜先祖。同时古代的家族观念很浓厚,同姓者即同族,有着共同的先祖,血浓与水的亲情在古代无比重要。笔者认为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关系中的“任人唯亲”都与祭祀祖先密切相关。而祭祀圣贤则大都是仰慕圣贤之人的高尚德行,以求其庇佑。
“祠”,形声字,从示司声。许慎认为在春天里举行的祭祀便为“祠”。“祠”的意思是祭祀时不用酒肉等平常的祭品,而用名贵的玉器和兽皮制成的货币。“祠”的本义为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如“祠堂”便是古人祭拜祖宗和圣贤的庙堂。无论是祭祀先祖还是圣贤,都表明古人对于“人”的崇敬,更确切地说是对于“有经验的人”的特殊情感。古时亲人去世后,后辈对其念念不忘,认为他们的亡灵仍存于世上。所以他们在固定的日子里举行祭祀。一方面是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先祖庇护后代。祭拜孔子和关公等圣贤也是出于仰慕其所具有的美好品德,祈求圣贤助佑。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种信仰,至今的中国人都不忘祭祀祖宗圣贤。笔者认为中国人尊敬老人这一优良传统,多少是与祭祀祖宗有一定联系的。
二、祭祀的用品
祭祀用品,顾名思义就是祀神供祖时所用的物品。中国自古以来就地大物博,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祭祀的方式各不相同,祭祀的用品自然而然也风格迥异。有我们常见的肉品、谷物蔬菜,也有我们不常见的布匹棉麻。甚至还有古人常说的“童男童女”等祭品。各民族的祭祀用品和生活习俗虽然都不同,但祭祀时虔诚的心却相同。
“裖”,许慎认为“裖”是用大蛤壳来盛的生肉,这种生肉是作为祭祀社神时用的祭品。《现代汉语大字典》中也认为“裖”是祭祀社神时用的生肉。古人在举行祭祀时挑选的祭品大多是生肉,这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其一是由于先民最先食用的东西就是生肉。早在几百万年前人类刚刚出现时,他们不会耕种不会劳作,只能一起协作来猎杀动物。由于最先获得的食物就是生肉,所以对肉食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生肉来之不易,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再加上肉味鲜美,故而他们认为神灵也会对肉食有所亲睐,以肉食作为祭品既能代表他们的诚心,也能取悦于神灵使其降下福禄。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吃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吃,就连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
当然,除了生肉,古人还用其他的祭品来献于神灵。
三、祭祀的目的
古人祭祀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是祈求神灵降福,二是希望神灵帮忙祛祸禳灾。无论是哪种目的,都表明人们对神灵的信任和敬畏。
(一)求福类
“福”,许慎认为其义可理解为“保佑”、“护佑”。《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则认为“福”的本义为福运、运气。观看其甲骨文字形,“福”的左半部分的上面是个“酉”字,很像现在的“酒”字,实际上这就是“酒”字之前的形态。左半部分的下面是两只手,右半部分就是“示”字,代表与祭祀有关。所以整个“福”字的意思就是两只手端着酒来祭拜,以祈求得到好的运气。古代祭祀所盼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神灵的保佑,即“福”。如《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禄”,许慎认为“禄”和“福”没有区别。禄即福,福即禄。后来清朝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也说到“福”、“禄”之间没什么差异。再加上后来出现的“禄命”、“禄气”以及高官厚禄等这些词,统统都表明了“禄”就是好的福运。
综观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上天主宰一切,因此他们祭祀求福,希望得到上天的庇佑,同时他们并非完全否定人自身的价值.古人似乎明白上天虽是主宰,但他们仍旧可以通过美好的品德来获得更大的胜算。这一点也正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美德。
(二)祛祸类
当然,人们的祭祀目的除了祈福還有祛祸。众所周知,古代的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旦出现大的天灾人祸便只能选择接受。每当此时他们便祈求神灵协助驱除灾祸。如“祓”,许慎认为“祓”是古人为祈求神灵消除祸害而举行的祭祀。“祓”的本意就是去除。如“祓瑕”即为去除瑕疵,“祓濯”即为去除污垢。“禳”,其义与“祓”一样表示去除。如《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中就记载齐国占星官夜观天象看到有彗星出现便上报国君,齐侯马上命令他想办法驱除灾祸。可见“禳”也为去除之义。无论是祈求降福还是除灾,都表明在古人的潜意识里,上天神灵是无所不能的,其在众人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
四、祭祀的方式
笔者在这里把祭祀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言语类,另一种是通过气味类。
(一)言语类
“祰”,《说文解字》中认为“祰”即通过言语祭祀神灵。如《左传·桓公二年》中指出齐桓公每次出行都要事先祰祭神灵。古人认为把自己内心的期盼直接用言语讲出来更容易使神灵明白。
“祷”,本义与“祰”如出一辙,都表明用言语祭拜神灵祈求获得福运。如书中记载:秦襄王登基后为政以德,爱戴百姓,深得民心。有一年秦襄王大病,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为他祈祷,不久,秦襄王的病真的好了。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祷告”也是通过言语向神灵传达讯息的意思。除此之外“祈”字也是用言语祭拜之义。
(二)气味类
笔者又将用食物来祭祀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摆放,二是烧祭,三是浇灌。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用食物的香味来取悦神灵。
“祭”,甲骨文字形为许许慎认为“祭”就是祭祀。其所描绘的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肉进行祭祀的场景。后来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桂馥也持相同的观点。笔者从“祭”的甲骨文字形上看,为肉,周围的黑点可能是鲜血。也就是说“祭”是一个人拿着仍有滴血的鲜肉在祭祀。可能后来由于字体的演变,只留下了有代表意义的“肉”而忽略了肉旁边的血滴。之所以在祭台上摆放新鲜的肉大概是由于古人认为鲜肉气味更足,更能代表他们的诚意。
纵观全文,《说文解字》“示”部字体现了中国人的祭祀文化,反映了古人的精神文明,也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本文着重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示”部字,将其分为祭祀的对象、用品、方式、目的。这四方面都体现出先民对祭祀的看重,对神灵的敬畏。
注释:
①陆国丽:《说文》“示”部字的宗教解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②梁光华:《说文解字》“示”部字的文化解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1。
③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七章宗教信仰,2011版。
④孙玲:探究“示”部字的崇祀文化,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陈哲.祭祀文化与《说文解字.示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周婷婷.《说文解字》祭祀类古文字研究[M].江西师范大学,2013.
[5]李萍,李琢.《说文解字》反映的祭祀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5).
[6]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0.
[7]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