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研究

2018-08-28 09:44宋春霞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宋春霞

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工作侧重点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诉求与境况的矛盾,手段和效果的矛盾这四个方面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指出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方式的变化。

一、新时代矛盾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影响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2)的变化反映到思想政治领域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的更好层次的需要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受教育对于所受的教育有了更高层次要求,比如受教育者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被动地位,而是努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受教育者迫切地想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受教育者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新颖,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受教育者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实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的变化。

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人的需要总是呈现出复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注意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受教育者希望教育者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希望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对从课堂上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也有了更好的需要,教育者更加希望自己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工作,从课堂教学上获得自己的满足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需求产生影响。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来说,是做人心的一个工作。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是什么”,“怎样做”,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递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首先摆在第一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其次是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教育,再者是关于个人发展的教育。新时代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各样社会问题,在思政课堂上有所体现。人们越来越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元化,多样化,从个人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到国家层面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要增加的内容。因此,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出更高要求。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但新时代背景下,单纯的课堂授课并不能足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更加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学习到知识,掌握到知识。比如学生更加喜欢社会实践的方式,因为社会实践相比于理论授课,更有真实感,更有意义。除此之外,学生更加希望课堂是有活力的,因此,他们更喜欢加入积极讨论,主题答辩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趣味。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变化内容

(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主体与客体之间必然会存在矛盾,而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才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进步。实际上,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看做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问题,即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任何事物的任何价值取向都离不开它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亦不例外。思想政治主體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在当代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故而出现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或“主体间性”的讨论。“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主、客体矛盾推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中心,积极探索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的方法。切实将人文主义关怀落到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实践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二者构成一对矛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学科建设的内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更应当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我国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并会一直指导下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在这其中包含着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各界领导人通过人民群众实践总结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社会实践的成果,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三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相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关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的教育等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乏力,理论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能够指导实践,理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三)诉求与境况之间的矛盾: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与境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现实需求和现实境况的矛盾。诉求与境况的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实践出发,注重满足人的需求,更进一步体现在“人文关怀 ”的建设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正是在于满足实现社会发展理想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与境况矛盾,在现实条件下,表现为对于思想政治注重精神引导的诉求,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物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种条件下,会促使人们单纯地注意物质积累,而忽视精神建设。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今社会受教育者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思想复杂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教育,存在与学生生活现实脱节的特点。解决诉求与境况之间的矛盾,必须重视学生的诉求,这就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

(四)手段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多方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灌输式”的教育,另一种是“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采用出不同的方式。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信息媒体发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呈现出价值观念多样、主体个性张扬的特点。因此简单的“灌输”手段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主要是要创造出更容易为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情和共识,从而实现由简单灌输到多方渗透的转变。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要求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从而在人生意义或价值方面达成“共识”。这也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从微博、微信等各种手段入手,并注重多学科的結合,多方渗透,解决手段与效果的矛盾。

注释: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2017,10,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2017,10,18

参考文献:

[1]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习胜.“思想咨商”及其中国式间题论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第2.

[3]邹绍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