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如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这种思想折射出古代人民对宇宙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在观望着自然万物的万千变幻,并在这个过程通过时间意识完成对自身的观照,思索个人的定位。
关键词:时间意识;李清照;生命意识
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观望着自然万物的万千变幻,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的观照,思索个人的定位。而人们完成“外观自然,内省自我”这个自我觉醒的过程,正是依靠时间意识来激活生命意识的过程。
李清照在幼年时代得以饱读诗书,为其在文学中的造诣打下结实的基础;而与才子赵明诚的结合无疑又使她的聪颖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发挥。家庭美满,琴瑟和弦,文思聪慧,李清照的早年生活可谓是高雅有趣,稳定和谐。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个人价值亦或是身份的归属,李清照都能从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家庭的突变给李清照带来的痛苦是社会个体的一种局部阵痛,靖康之变后的国家沦陷使李清照陷入了更全面的、更深层次的苦痛之中。李清照天资聪颖,对人生的变幻无常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与词人独特的感性观望,颠沛流离的悲惨境遇使得孤清自傲的词人囿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与身份归属的迷思困境之中,这样的词中隐含了一种离乱沧桑之痛。下面举李清照的几首词作分析举例: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据考证,此词作于词人晚年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后,是词人在暮年之际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诘问与反思。天上之云涛与海上之千帆联起的是一片天地混沌的人间,也可以兼指词人的人生正如这模糊朦胧的景象一样,令人陷入迷思,困顿不已。“星河欲转”点明了时间变幻的动态与恒久,词人清楚地意识到了时间这一刻度是这混沌人生中不变的存在。
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是对天帝“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词人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感慨路途遥远,但遗憾的是日薄西山,自己徒有几句惊人的诗句以外一无所有。词人在时间刻度中完成对自己的审视,在时空对接的广阔情境中,自觉渺小的词人站在此刻时间的尽头回望自己来时的路,希望逃离“现在”这个维度。整首词都是在描写梦境,“梦”是一种对现实时间的叛离,在梦里,诗人得以跳脱出“时间”的限制。
接着以超凡的想象力写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之句。宋室南渡给李清照带来很大的冲击,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却因此招来了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她要求解脱,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但这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因此只能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詞人将个人纳入历史与宇宙的广阔框架下抒写个人生命的短促与易逝,并由时间意识激发对个体存在的思考。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如果说上一首《渔家傲》词人是通过不可逆的时间线性结构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看法的话,那么这一首《永遇乐》可以说是李清照通过今昔元宵节的对比,即通过时间的循环往还来观照自己的人生境遇,思考自身的归属与定位。
“人在何处”一句写出词人漂泊不定的人生遭遇,何尝又不是心灵的一种无依无靠、无着无落的状态。元宵佳节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背后的文化意义是家人团聚、和睦相处,而此时的李清照却是孤苦无依,形单影只。再加上宋室南渡,她时常思念起汴京旧事,而今国破家亡,即使是举国欢庆的元宵佳节也让她觉得不是滋味。节令的循环使词人意识到了时间的逝去,在这一段旅程当中,无情的时间带走了她的家人、她的国家、她的美丽容颜,而她也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多了一份沧桑与憔悴。词人在时间之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短暂以及寂灭之感。“香车宝马”、“酒朋诗侣”依旧是声势浩大、欢声笑语,只有词人在这流动的时间当中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也失去了那份自信与从容。因此即便对元宵盛况仍有惦念,也只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了,这里用极淡的笔法写自己的情思,与前半部分描写元宵的盛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难以言说又收敛含抑住的对家国的一份伤今念往的深忧极慨。同时,这一句也表现出词人面对自身的漂泊境遇与国运衰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沉痛,李清照性格争强好胜、孤清自傲,而今却甘愿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无疑是一种更加深沉突出的悲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道,人的意识首先表现为时间意识。心思细腻的文人墨客常常在季节更替所触发的生命感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时间体验,并由此激发他们对个体存在的思考,李清照以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对这种自我感知有了更深入贴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