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格式在移动端访谈纪实节目中的应用探析

2018-08-28 08:20杜佳冰
新媒体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手机

杜佳冰

摘 要 竖屏视频是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新视频格式,日渐活跃于移动应用领域。文章以国内首档采用竖屏格式播放的人物访谈类短视频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为例,进行竖屏格式之于手机端访谈纪实类节目的适应性及效果分析,从而讨论这一新现象对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竖视频;访谈节目;手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8-0047-03

自1888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影像)《Roundhay Garden Scene》问世起,活动影像大多以宽高比

4︰3或16︰9的宽屏格式在同样比例的荧屏上播放。这适应了人眼的环境感知特性,被认为是更符合用户观看习惯的铁律——直到手机这一新兴手持移动设备的出现。

不同于以往舞台、户外广告、电视机、电脑等以横屏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手机使得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面对竖屏获取信息。2014年12月MOVR移动设备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用户约94%的时间竖持手机。人们能够竖持设备完成手机上的绝大多数任务,但在拍摄视频或观看视频时,却有了麻烦——动辄就要将手机向侧边旋转90°或点击选择全屏模式,这并不是令人舒适的体验。

前纽约时报的视频制作人Zena Barakat在经过一年的研究之后发现,很多人不再愿意旋转手机去观看横屏视频。智能手机作为一个革命性媒介,似乎将掀起一场感官革命:它需要属于自己的信息内容形式,针对手机屏和手机用户特点专门制作的、能让用户在手机屏上获得最佳观感和舒适体验的手机端原生内容,例如竖屏视频。

2015年,Snapchat和Facebook等社交巨头,率先开启竖视频风潮,并且这种模式正渗透到整个移动应用的生态系统中,包括电商、游戏、直播等领域。新闻媒体出于持续改善用户体验的需要,也纷纷开始这种新的传播形式。2016年,一些媒体就在推广竖屏视频,《华盛顿邮报》推出了垂直视频播放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在Snapchat做出的竖屏资讯的尝试,为了登上Snapchat为专业出版人开辟的Discover板块,英国广播公司(BBC)甚至专门将先前已录制完毕的纪录片《行星地球》针对竖屏观众进行了屏幕切割。Snapchat称,多种“参与度”测量结果表明,纵向视频的播放次数多达横向视频的10倍。

2017年6月,腾讯新闻出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国内首档采用竖屏格式播放的人物访谈类短视频节目,邀请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晓楠加盟主持,专注于挖掘陌生人的故事,对话身边普通却又不凡的小人物。节目每期时长10~15分钟,上线4期播放量即破亿。中国财经时报网评论:“《和陌生人说话》显示出了难能可贵的创新能力,成为访谈类节目的有力破局者,也代表了移动视频时代的制作趋势。”

本文将以此档节目为例,进行竖视频应用于移动端访谈纪实节目的效果探析。

1 竖屏应用于移动访谈纪实节目的优势

1.1 竖屏构图适于人物拍摄

竖屏十分适合个体表达,它的构图很难容纳多个人。纵向视频应用Vervid的联合创始人约翰·惠利表示,生活中许多事件重点都是在一两个人的身上,而且因为人身高大于体宽,所以人物拍摄在纵向画面里看起来最好。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核心即“人”。从《和陌生人说话》来看,竖屏构图横向上采用中近景,但纵向上又有特写的效果,能够同时展示上肢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语言,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姿态和细节,并且可以避免在狭窄的影室空间内拍摄到两边的照明设备,能起到减少横向干扰景物、突出主体的效果。

在这档节目中,与“陌生人”的形象一起突出的,是主持人的形象。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陈晓楠恰好是备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从《冷暖人生》里走出来的陈晓楠,有着与这档节目天然契合的主持风格——知性温雅、谈吐大方、清新自然。一般来说,在访谈节目中观众习惯倾向性观察嘉宾的状态,很少细心感受主持人给予节目的魅力。

但《和陌生人说话》充分利用竖屏格式对主持人形象的突出之用,让主持人对社会的观照、对人性力量的挖掘以及平等、真诚、尊重、善意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影响到观众,实现访谈节目真正的双向交流样态,充分放大了访谈节目“谈”的魅力,助力塑造节目风格,进行人文关怀的情感美育。

1.2 小景别增强交流感

阿里文娱优酷事业群副总裁郑蔚曾说:“我们看网易TED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演讲,但在看直播的时候你会以为他在跟你一个人讲。”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构图与景别。在纪实类视频节目中,摄像机镜头是设想是观察世界、传达信息、表现情绪的有效工具,对镜头的设计和安排决定了画面效果。竖屏构图将镜头聚焦在最重要的内容上,在集中展示的被摄主体占据了画面的主导地位,能够产生较近的视觉距离,观众与被摄主体之间的心里距离缩小,容易形成一对一的交流感与关注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和陌生人说话》打出了“全屏观看,离陌生人更近”的宣传标语。

1.3 空镜头以细腻传神

人物访谈的镜头之外,这档节目里也用到了很多负责调整叙事结构、情绪基调和视觉感受的空镜头,远近景虽均有涉及,但近景甚至特写的篇幅相比之下要更多一些。不同于远景空镜头的宏大深远,近景空镜头以细腻传情,或雨天水滴,或铁网栏杆,这些画面讲究物体“质”的表现,即通过镜头将被摄主体细节的全部视觉内容或近距离才能看清的微小世界放大并呈现出来,直接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同时作为叙述情感的有效补充,有效提升影片的活力,拓展画外空间[1]。

1.4 有助于实现信息的高转化率

摄影取景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传达信息内容,由于视频画面的时空限制,其画面表现应该简明集中,不能以复杂构图和众多内容的画面來影响和干扰观众的视听感受[2]。相比横屏,竖屏构图将镜头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省去无关信息,表现的画面空间范围缩小,被摄主体的部分形象成为引导观众视觉的主要内容,观众能够自然聚焦,在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更容易接收到拍摄者传出来的信息,记忆留存时间也更长。

1.5 新形式带来新鲜感

由边缘需求到行业风口,竖屏视频逐渐得到重视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在充分常态化之前,它对于公众而言仍是件新鲜事。大象映画创始人黄伟桢认为,“竖屏是一个非常好的识别符号,形式上的差异化比内容差异化更容易被感知。”充满着“构图惊喜”的《和陌生人说话》,上线仅4期就播放量破亿,网友评价“完全不同的欣赏体验”“全屏竖式的体验效果非常赞”。

2 竖屏应用于移动访谈纪实节目的劣势

2.1 横向视野过窄

视野过窄是竖屏形式的局限,除焦点主要集中于一人的人物访谈之外,大多数新闻节目都有多层人物关系和复杂的新闻场景,这可能无法实现全局性、大场面的叙事表达。从《和陌生人说话》场景构建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表现被摄物体的多个细节让观众建立从局部到整体的完整感受[3]。除此之外,也有观众反映:屏幕变短之后字幕被分成几行,读起来更麻烦。

2.2 现实操作困难

竖屏视频的拍摄与剪辑都会遇到许多麻烦。竖屏短视频平台大象映画的创始人黄伟桢介绍说,视频拍摄前首先得定做一个能把摄像机竖起来的云台,这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其次,传统视频的置景美术是横向逻辑,当把摄像机竖起来时,构图、取景就需要用另一套逻辑来思考;最后的剪辑也有麻烦,“横屏的参数都是设置好的,一键完成,而竖屏就要重新优化一遍,所有参数都要调整”。

2.3 播出平台受限

目前国内许多移动端新闻资讯平台都只服务于横屏,不支持竖屏播放格式,如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南方周末、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对竖屏的画质压缩严重。不过,也已经有许多平台也在积极迎合竖视频的播放需求,电商平台有如淘宝、京东,视频平台有如秒拍、快手、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社交平台有如微信、微博、QQ,新闻资讯平台有如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等,都在往竖屏方向优化。

3 结论

人物访谈节目是新闻视频节目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在主题上仅聚焦于少数的个人,因此画面信息量较小,相比之下突发性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等事件性新闻报道画面信息较大,它包含着丰富的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竖屏人物访谈式的拍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的创新空间。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Snapchat推出的每日新闻竖屏节目《Stay Tuned》形式就十分新颖:当画面信息量较大时,屏幕就以1︰1或2︰1的比例上下分割开来,裁出的宽幅空间使得事件场景画面能够实现横屏播报;除此之外,这档节目定位明晰,更多针对年轻观众设置节目风格,字幕条色彩鲜艳且滚动频繁,画面切换快,能在短几分钟之内完成4、5条报道,内容涵盖国内外时讯、流行文化等,以满足快节奏的新闻获取需求。节目播出一个月,NBC就在报道中声称该节目观众已经超过2 900万,是NBC最受欢迎的晚间新闻节目《Nightly News with Lester Holt》观众数量的3倍。

竖屏视频风潮伊始,伴随着众多反对的声音——毕竟人们习惯了4︰3和16︰9的宽屏观看模式。但在这场在“手”和“眼”的较量中,前者还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德国心理学家格奥尔格·埃利亚斯·缪勒与舒曼在进行“重复辨别”研究时发现:在被试者已经建立起一个习惯性的判断标准时,他会一直适应和坚持这个习惯性判断,重复欣赏进而形成心理定势。同样,在多次重复之后,这种定势也是可以被改变的。这说明:当下不断飞速进步的人类文明,使得审美随时都可能产生一轮新的变革,在此影响下的新闻界,也应紧跟变化,抓住受众心理,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启忠.访谈节目编导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柱子.竖屏思维:大幅度提升手機端转化率的逻辑和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刘荃.电视摄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手机
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自主开发物理教学资源的研究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