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8-28 08:37赵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习作教学

赵龙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强大的实时信息交互方式,可以实现特定群体之间文字、图片、语音和微视频全方位的沟通和交互。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信息化优势,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习作储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同时改革习作评改的方式,优化习作教学流程,为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习作教学;思维导图;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042-03

1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1];同时,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习作教学自然也要遵循这一要求,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及教学媒介,更好地融通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我手写我心”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内在需要。

当下,微信这一智能社交软件正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相连,它可以实现特定群体之间的文字、图片、语音和微视频全方位的沟通和交互,进行自定义回复,实现一对一智能交互,让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和高效。基于此,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强大的移动社交功能优化习作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习作像微信互相联系一样亲切和自然,便成為一种可能。笔者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入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尝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他们已有的习作储备准确进行了“对接”,对习作的指导和评改也更为精准,从而有效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益。

2 实践思考

科学推送学习资源,准确“对接”习作储备 小学习作教学的尴尬就在于,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可谓不丰富,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校园小花圃里出现的一只小虫子而蹲下观察一个课间,在家中与父母一起走亲访友、出外旅游也是常事;但让他们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写作,大多数学生往往下笔甚难。其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能从自己的习作资源储备中快速地搜索出相应的生活经历,并且及时与习作要求及话题进行“对应”和“匹配”。

微信公众平台介入日常的习作教学,由教师科学选择与习作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提前推送给学生及家长,这些资源可以是与本次习作相关的文献史料,可以是微短视频,也可以是观察手记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习作资源储备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学生的“相似经历”,促进了学生的“经验重组”,为完成习作及时将自己已有的习作储备进行一定的“转换”与“对接”。“转换”与“对接”后的习作储备对学生的写作无异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能够“有米下锅”,也在习作的初始阶段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的信心。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4”,让学生“围绕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提前半月或是一周推送校园新闻、县市要闻及国家大事等,由家长、学生及教师通过公众平台的回复与评价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通过晨会课及语文课前“三分钟听读新闻”的时间,选取公众平台上对同一新闻生活事件的评论进行全班集体性的交流与讨论。如此,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机地推送新闻并引发评论与交流,正是聚焦了习作的要求,关注了学生的写作需要,为他们顺利完成习作进行了必要的铺垫与及时的准备。当然,这样的新闻生活评议应成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固定栏目之一,教师可以经常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生活、回应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和提升言语表达与运用的敏锐思维。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3”,需要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新的发现。习作的例文写的是一名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黄豆与红豆形状不同,从而快速地将它们分辨出来的经过。怎样引导学生突破惯常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新发现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这样几个微视频:生石花蜕皮裂变独特的生理现象、不同方法识别真假百元大钞、小狗跟主人快跑时伸舌头喘气、菜青虫变成蝴蝶在飞舞等。这些微视频从不同的维度,立足于自然和社会多个视角,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指引。

受到这样的启发,学生可以从生石花的生长,发现其他多肉植物的奇妙生长特征;可以从小狗的生理特点,发现动物与人相处的更多趣事;可以从百元大钞的真假分辨,发现更多的人间社会百态;等等。

“当我们对某种现象的指向总是暗示着生活中特定的美好、定位或观察视角”,并且“当一个人定位于一种现象时,便意味着他正满怀兴趣地接近这一体验”[2]。围绕一定的习作要求与目标,将这些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的习作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学生,习作教学不仅有鲜明的指向,学生在快乐的分享与及时的互动中也会对写作这一行为进行积极“定位”,从而逐渐生发为内心的自觉行为——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习作资源,引导学生准确地“对接”习作储备的意义正在于此。

及时再现课堂场景,有效加强习作指导 课堂最重要的特质便是共生。共生教学理念认为,师生的真实存在是课堂和教学内容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习作课堂教学中的共生,“不是教师要讲的写作知识或者学生写的作文,而是教师和学生‘写的过程中共生出的一切”[3]。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文字或是微视频等手段,及时留存课堂上习作教学的场景及片段,课后再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再现真实的课堂场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经历自己与教师“写”的过程中共生出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情境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更可以给他们的写作以实实在在的指导与关切。

1)强化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主要的图式思维工具,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结合起来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把枯燥的信息变成色彩的、便于学生记忆并且有高度组织性的结构图。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表达习作的信息,在图示的指引下明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重点部分怎么写”。通过微信公众号,将习作课堂上的思维导图进行重现,可以强化学生的习作记忆,进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写作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直达写作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风景。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先确定校园里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物,然后考虑重点写哪一处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完成一幅思维导图,标明重点描写的景物;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汇报与交流自己个性化的写作思维导图。对这些不同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用手机及时拍摄并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学生放学回家,从不同的思维导图中发现不同的景物可以选用不同的顺序进行观察与写作,同样的景物也可以变换顺序写出不同的风景,这无疑为他们进行后续写作提供了更好的助力。

2)重放精彩镜头。如乐曲一样,课堂也有高潮迭起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摄像机拍下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这样的精彩或是学生开展活动群情振奋时,或是进行实验演示的紧张期盼时,或是意见相左的激烈辩论时,等等。事实上,课堂上的这些高潮也正是学生习作中需要浓墨重彩点染的地方,是习作的重点与精华部分。教师将这些精彩镜头进行剪辑后制作成微视频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学生在下载观看时可以唤起课堂记忆;当学生对着这些视频镜头一遍一遍地观看时,他们也正“通过记忆获得生活体验”,这样的体验是“明确而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有一种整体性使之变得独特”[2]。换言之,正因为学生透过课堂上的精彩镜头,真实地触摸到了自己真切的经验、思想,也一并引发了他们真切的情感,直达了习作的源头,写作时自然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4]。

笔者曾经执教作文指导课《好玩的胖大海》,课堂上带领学生从观察胖大海的外形入手,通过看、摸、闻、咬等多种手段,了解并认识胖大海的外形特点。课堂的高潮处围绕胖大海的“胖”展开,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中将胖大海放入热水杯中,同时用视频记录下胖大海在熱水杯中两三分钟里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紧盯小小的胖大海,从胖大海变“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神奇与好玩。课后,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号剪辑的全景视频,学生更加深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这一感受。在习作中,他们或直观描述,或展开联想,将自己发现的惊喜诉诸笔端,很好地还原了课堂上的精彩一幕。

3)链接伙伴习作。“伙伴语言”,是来自学生群里的语言,也是学生心里最为亲近的语言,是相当于或略高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在与伙伴进行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同写一篇习作,因为学生个体语言积淀、表达能力与水平等存在差异,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赶在班级整体进度前完成自己的习作初稿。针对这样的习作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截取并上传先完成学生的整篇或是习作片段,给其他学生以导引,让他们积极地学习并借鉴“伙伴语言”,从而让自己的言语之花开得别样多彩。

在带领学生上完真百元大钞鉴别作文课后,笔者便第一时间从已完成的学生习作中选取下面三个片段上传到微信公众号:

【片段一】同学们直盯着那张百元大钞,两眼眨都不眨一下,生怕一眨眼就被别人抢去了似的。老师微笑着扬了扬手中的钞票,说道:“如果这100元到了你的手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真假!”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片段二】“我知道,我知道!”坐在我一旁的小昊早就按捺不住了,站起来说道:“真钱只要往墙上一抹,墙上就会出现红色的痕迹。”老师当即擦给我们看,只见那张百元大钞与白色的墙壁亲热地一“吻”,墙上立刻留下了一道红红的“唇印”,看来这钞票是真的确定无疑。

【片段三】老师点了一位手举得最高的同学,他站起来显得非常自信,说道:“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水印,把钱与自己的视线平行,在右上角的花纹上有一个清晰的‘100水印。”经他这么一说,班上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纷纷跑到前面,将演示的同学层层“包围”住,那情景真如众星拱月一般。

三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展现了当时教室里发生的场景。在表达技巧上,以人物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为主,再辅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细节中彰显出言语个性表达的魅力。这些“伙伴语言”中描写的情景都发生在其他学生的眼皮底下,他们有的甚至就是片段中的主角。通过微信公众号读到这样精彩的句段,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或是借鉴,因为“同伴之间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他们也会从这样的“伙伴语言”中汲取营养,在同伴互助中迈开言语尝试的脚步[5]。

积极拓宽评改渠道,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传统的习作评改,以教师为主,学生与家长适当参与,评改周期长,评改效果不明显。相对于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多渠道的实时信息交互优势,可以让习作的评改主体更加多元、评改的过程更多互动、评改的反馈更显即时,充分发挥作文评改的效用。

1)评改主体更加多元。教师、同学、父母以及微信公众号学习社区的其他微信好友,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评价的主体,也即学生习作的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的习作,让学生通过微信的数据统计直接看到浏览自己习作与评价的人数,并且这样的人数是每日递增的。这样便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同时,“获得这一别样的说话方式的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又刺激着写作者以更好的姿态从事写作”[6]。如此,更多的评价主体首先是对学生“另一种说话方式”的肯定,这无疑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行为,并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我评价意识。

2)评改过程更多互动。在习作评改中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和回复功能实现读者和作者的直接对话,同时,教师、家长、学生还可以相约某个特定的时间,通过语音、文字、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围绕某篇习作进行集中性评改。评改时,先由教师将自己对学生习作评改的痕迹直观形象地显现在微信平台上,从错别字、病句到习作思路以及相关的习作技法等,家长与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审视与鉴赏。这样的评改方式,不仅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让评改更有针对性,发挥了评改的导向功能。

3)评改反馈更显即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的习作实时发布后,读者便可以实时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的评改方式与反馈时效是传统的作文评改所不能相比的。学生可以根据接收的评改反馈结果,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即时修改与完善,然后将修改的习作二次上传,进行再评价和再反馈。这样,在评中改,以评促改,以改促写,推动学生反复修改与打磨自己的习作,促进个体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信息化优势,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习作储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同时改革习作评改的方式,积极优化习作教学流程,为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提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黄厚江.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下):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7):4-7.

[4]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黄鸽.让“伙伴语言”扮靓学生习作的微探索[J].青年教师,2014(11):57-58.

[6]管建刚.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识”谈[J].人民教育,2008(7):32-38.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习作教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