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瑜
摘 要:阅读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听到”“听准”和“听全”三个评价方向着手,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从“会音”向“会意”等更高级倾听能力发展,做到善于倾听。
关键词:小学中段;倾听能力;评价
【评价项目与学段】
小学中段倾听能力培养评价方案
【评价指标和理由】
评价是学习的反馈,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中,对孩子的倾听能力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课堂倾听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针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发展现状,对于倾听的不同层次状况,我初步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评价方向与要求。
一、“听到”——倾听的前提与基础——评价中的第一环节
阅读教学中的“听到”,便是倾听者接收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等传达给他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听到”是倾听的开始,是善于倾听的基础。
二、“听准”——倾听的关键与进一步发展——评价中的第二环节
所谓“听准”,是指所接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它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对文本、教科书编者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倾听、交流的过程,就是思考、学习的过程。“听准”是“听到”的达成与提升。
三、“听全”——倾听的达成与完善——评价中的第三环节
“听全”是指学生接受完整信息的能力。只有将所能获取的信息毫无遗漏地完全接收,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理解,才能对接下来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听全”是在“听到”与“听准”完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评价实施及报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方式,在“听到”“听准”“听全”三个层次上,我分别做出以下相应评价。
一、设置多元评价方案,引领学生“听到”
(一)运用多样的评价手段吸引学生“听到”
我们可利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达到让孩子们学会倾听的目的,如教师根据听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抢答,以此让孩子们注意听,形成自我评价表格。可以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组听得最认真,设置小组表现的评价榜,在竞赛中利用孩子的荣誉感使其关注倾听内容,做到“听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在角色的转变中自觉“听到”。
(二)以同伴为榜样,师生共评
课堂中,教师应对那些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學给予及时的表扬,以此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让孩子在相互感染中学会倾听。
(三)以课文所塑造的形象为榜样,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可通过对课文中善于倾听的人物、事迹的学习,以此为榜样,直接学习。各小组在学习后制定公约评价表,一段时间后,在组内进行评价。
二、设置课堂评价方案,促使学生“听准”
(一)倡导小组合作反馈式评价,督促学生“听准”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共同进步。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明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的表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准”。
(二)鼓励集体集中式评价,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增强“听准”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的感悟和理解,以此做到“听准”。对于朗读,我们可采取集体集中式的评价方式,全班孩子统一评价,快速、全面地了解优点和不足。
三、利用长期评价方式,使学生逐步做到“听全”
(一)制定两两交流评价记录单,增强学生“听全”意识
沟通需要两两不断地交流,制定交流评价记录单,全班孩子可以任意记录、评价其他同学与你交流的状况,促使其学会倾听。
(二)家校合作,利用复述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听全”能力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倾听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言语所传递的,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为此,教师可增加一些复述练习,亦可与家长商量,制定家校评价体系。评价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促使孩子达到“听全”。
(三)利用星级评价体制,坚持一句多义和不同情境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听全”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者,根据其在表情、动作、语气、重点字音、停顿等方面所传达的信息,揣摩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揣摩将获得不同等级的星数,促进学生积极揣摩,做到“听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多种方式的评价渗透到课堂学习氛围和家校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让孩子主动做到“听到”“听准”“听全”,以达到能够“会音”“会意”的基本水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良好的倾听习惯也将随之养成。
参考文献:
黄焱.阅读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