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秋亚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为个性张扬、奇思妙想的“搅局者”学生而烦恼,如果能正确对待、巧妙处理,加以合理的引导、转化,或许能激发出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关键词:数学课堂;鲶鱼效应;搅局者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沙丁鱼高很多。可渔民们虽百般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死亡了。只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渔夫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能够产生绝非偶然:一是渔夫熟知鲶鱼和沙丁鱼的习性,以“动”促“动”。二是鲶鱼和沙丁鱼的数量安排等方面都是有讲究的。是渔夫的智慧促成了“鲶鱼效应”的产生。
一、从数学课堂的角度看“鲶鱼效应”
一条鲶鱼,作为“搅局者”冲击着整个鱼群,但又给这个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否需要一些这样的“鲶鱼”,而这些“搅局者”是否也能诱发出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呢?
从教学活动来看,数学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民主的。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么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么鸦雀无声、平静无波。这样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反它在不断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许我们恰恰需要一个“鲶鱼”般的“搅局者”学生或是老师。
从学习主体来看,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的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中有没有“鲶鱼”般的个体,他们智力超前、个性张扬、奇思妙想……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在学习小组中放入一条“鲶鱼”呢?
从教材内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显著的特点,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无趣,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船舱”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的天然“氧吧”,也许我们需要“鲶鱼”般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一)充分预设,重视学习小组中“鲶鱼”型学生
鲶鱼之所以能“激活”一船的沙丁鱼,其关键在于渔夫知道鲶鱼的习性并方法妥当,而“搅局者”现象要能够促进有效课堂,其关键也在于教师的处理。教师对学生的“搅局”,无论对错都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用一种接纳、包容、巧用的态度来发挥“搅局者”的作用。
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大小”时,我设计了“分组摸球”游戏。每组的袋子里都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黄多白少)。在各组汇报的情况基本上和课前预设的一致,要引导大家得出结论时,“搅局者”出现了:“我们组5黄3白,但是我们摸出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尽管事先已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种小概率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心中还是免不了一愣。怎么办?先了解下他是怎么想的,再对症下药吧!
生:我们组的发现和他们相反。
师:不过,他们八小组看法一致,你们只有一组啊。在黄多白少时,大多数情况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当然也会碰到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时候。你现在同意了吗?
生:我还是不同意。
师:把你们组的球拿过来,我们再试试!
“搅局者”连续摸了8次,结果摸到6次黄球,2次白球。他又主动加了4次,结果是3黄1白。
师: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觉得黄球多白球少时,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也会出现我们组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组也没有错!
师:是的。但是像你们组这种情况发生了,这是什么现象?(偶然现象)……
从容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后对症下药,以学定教,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试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这次“搅局者”的出现,恰恰是难得的课程资源,最终升华成了本课的“亮点”。
(二)充分发掘,巧用课堂中的“鲶鱼”型问题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袋饼干9元,小红带了8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盒饼干?学生列式回答:80÷9=8(盒)……8元。
我追问:“剩下的8元够买一盒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不能买了,只有8元不够!”正当准备看下一题时,角落里传来了一个“搅局者”的声音:“就差一元,可以和老板讲讲价呀!”
这个回答令全班同学和我都很吃惊,“8元怎么能买9元的东西呢?”
“搅局者”鼓起勇气回答:“就算便宜一元钱,可我可以把她那8元钱也挣了呀!”
学生们都笑了,“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老板肯定是要赚钱的,如果进价低于8元可能会卖给她,但如果进价高于8元,那就不能卖给她了。”班级里的智多星补充说。
经过这样的思考,我想孩子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必定更加深刻。对于这些“鲶鱼”型问题,老師应该用敏锐与机智引导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在课堂内解决,教师更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热情与能力,号召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我们要做一个“鲶鱼”型的老师。“鲶鱼”型的老师要有搅动环境的能力,要能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群体,要具备这样几个品质:热情、开朗、幽默、激励、竞争、引导。鲶鱼在鱼群中是一个捕食者,“鲶鱼”型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抑或百舸争流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励进步,让学生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吴荣文.重思想抓基础分层次[J].学苑教育,2016(1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