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亮
摘 要:如果把课堂学习比作一份大餐,那么生活(经验)就是一副最好的筷子,让你可以和大餐之间顺利连接;体验则是我们的胃动力,促进消化,更好地吸收营养。正如新课标所说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这生活化的课堂中去体验学习,用心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在体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秒针,认识时间单位“秒”和“分”,知道1分=60秒。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钟长短,建立1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1分=60秒。
2.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的钟表知识。
二、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音乐《北京欢迎你》
师:你知道刚才的音乐播放了多长时间吗?
生:1分钟。
师:时间单位除了小时以外,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那么一分钟有多长呢?能干哪些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三、探究1分=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刚才的音乐播放了一分钟,有什么诀窍吗?
生:我看到分针走了一小格。
生:我认为是60秒,因为秒针走了一圈。
追问:你怎么知道走一圈就是60秒?
生:因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师:也就是说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是吗?
生:是的。
师:那到底是播放了60秒还是1分呢?
此时学生开始争论了,有的说60秒,有的说1分钟……
生:60秒和1分钟是一样的,妈妈教我的。
师:到底60秒和1分有什么联系呢?
(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分钟内,分针和秒针的走动过程)
生:秒针走一圈分针刚好走一小格。
生:60秒刚好是一分钟,它们是相等的。
生:1分=60秒。
四、认识秒
1.体验1秒有多长
师:在认识一分钟之前,我们先来认识1秒有多长,你能描述一下吗?可以用动作、声音等。
生:一秒就是秒针走一小格。
生:打一下拳就是1秒。
生:时钟“滴答”一下就1秒……
2.联系生活
师:现实生活中你什么地方看到用“秒”来计时?
生:红绿灯。
师:知道绿色的2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现在可以通行20秒。
生:跑步比赛时用秒(出示刘翔110米跨栏12.88秒)
生:跳绳、心跳、口算比赛……
师:看过春晚吗?里面也有新年倒计时、神舟七号发射倒计时……
五、体验一分钟
师:说说你是怎么判断一分钟是否到了?
生:数60下,因为1分=60秒,1,2,3,……,60。
生:听钟的声音,滴答滴答60下。
生:也可以倒着数60下。
(此时,有个同学大声说:“我也是数60下的,但是为什么我抬起头的时候1分钟就没到呢?”)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用数60下的方法来估计1分钟,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估计得比较准,而有的同学却估计得不准确呢?我们就请这两位同学再来数一遍,边听边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一个同学数得很快,另一个同学则比较缓慢)
(电脑出示钟面,大家看着钟表一起数60秒)
师: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我们能干什么呢?
活动1:一分钟能读几个字?
活动2:一分钟能写几个字?
活动3:一分钟能算几道口算题?
【教学反思】
一、成功借鑒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时间,每天都在接触时间,比如每节课40分钟,下课10分钟,眼保健操5分钟,红绿灯,1集动画片20分钟……孩子们对“时间”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画满各种美丽图案的画,只是需要老师给他们进行整理编排,让他们真正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在密切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卫星发射倒计时、春晚倒计时、刘翔世界纪录、妈妈告知1分=60秒、口算跳绳等比赛计时……),借助孩子们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来体验新的感觉,真正让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得到一次新的提高,真正让他们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可见体验教学对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
“1分钟”虽然耳熟能详,但是1分钟到底有多长,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大量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1秒钟、1分钟到底有多长。比如用做一个动作、发一个声音等来描述1秒有多长;用数一数,1分钟能写几个字,能读几个字,能算对几道口算题等等活动来感知一分钟有多长。这时候,抽象的时间概念不再抽象,它变成了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成为一些活灵活现的事物,让它们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子里,促成知识的内化效果。同时,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知识,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张扬了个性,把他们的创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斯苗儿,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