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满族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早已经在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我校欲加强服务地方与我校的民族特色研究相结合,努力做到在学习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满非遗产,展现人民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满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二位,曾经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统治了三百余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生活风俗。满族自古以来就是骁勇善战,勤劳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满族从努尔哈赤建立初期到鼎盛再到衰败的三个重要阶段中,在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青龙、宽城满族自治县的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非遗产业化情况、文物保护情况等方面以及与我校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否具有契合点的角度出发,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一、青龙满族自治县
(一)青龙县满族简介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东麓,古长城脚下,隶属于秦皇岛市。1985年5月10日实行民族自治,建立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占65%。据史料记载青龙县从旧石器时代就有汉族居民居住,康熙九年开始出现满族,分别以建王庄、黄庄;功勋建立,跑马占圈;正白旗鹰手圈地;逃灾避难;分林泊户等形式迅速发展土地,使人口扩散到全县,面积逐步扩大。
(二)青龙县对满族文化保存传承发展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青龙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相对封闭,所以保留下来的满族特色较为明显。目前县级项目58个,市级项目14个,省级项目3个、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48人、省级项目中较有名气的是青龙《猴打棒》,俗称“打梆子”是青龙县独有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满族民间舞蹈,还具有娱乐功能,已建立了三个传承基地:①职教中心,通过学生代代相传②原生态保护基地③小学基地,学生积极参与,传承民间瑰宝。《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剪纸,运用独特而珍贵的纯手工技法,多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主,县里的龙王庙小学目前正在开设这项非遗项目教学课程。
建筑服饰方面:仍保留着四合院建筑的风格,满族表演类的服饰要多于生活服饰。
音乐舞蹈方面:根据民间满族婚俗礼仪打造了一台舞蹈《满族新娘》;《萨满舞》是根据满族的信仰打造了一台与学院的萨满舞相区别的原生态的萨满舞;因青龙县出土了金代的白酒蒸馏器(金代烧酒锅)研究了白酒文化,创作了歌曲《白酒飘香》和舞蹈《金酒飘香》;挖掘并整理了古代奚族遗留的乐器奚琴演奏的乐曲《冬去春来》《云中之月》;根据古代奚族与大唐结亲的真实的历史背景,打造了一台舞蹈《大唐驸马》。
语言方面:是困扰满族地区的一道难题,满族语言已经不存在了,仅从日常生活中有些痕迹如孟(爸爸的意思)、拉拉(末尾的意思)、咋基(显摆的意思)。满文在县党政机关的公章上、招牌上可见,目前有意想在门店上做标识,但因为①无人识②懂满文的人才少等种种原因将此计划搁置了。
医药方面:有王连成的《满族医药》书籍并且开设了满族医药网站和满族医药文化工作站,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文化方面:2015年3月8日,在县委县政府、民宗局、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青龙满族文化研究会,2016年3月河北省少数民族丛书编辑委员会责成杨贺春编写《青龙满族史》,在编,年底截稿。
教学方面:考虑到没有满语教师及使用率较低等问题的考虑,在乡村小学没有开设满语课程。但在2016年暑期,开设了半个月短期培训班,由 30多名年轻教师组成,主要学习满语的元音、辅音等基本的内容,能辅助资料自学。目前准备尝试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满语满文的学习,做师资储备,还希望民师院的指导。
(三)满族非遗产业化情况
市级非遗项目满族食品:粘豆包(粘饽饽),主要流行于青龙县东部,每年产值四五千万左右,并且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满族协会颁布的“中国粘豆包之乡”正在申请原产地标识。八旗贡米、青龙水豆腐、伯乐叶饼、砖瓦烧制工艺等都是市级非遗项目,其中八旗贡米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产出优质的小米,现在天津、北京等超市均有销售。草编手工艺品制成的家居用品、装饰用品、手提包、小工具等草编产品应有尽有,销量很好。乌拉草鞋垫通过网络平台一天能销售两三千双,成本价低,利润高。青龙家织布制作的鞋、床单、桌布、杯垫、书包等都普遍受欢迎。
(四)满族文物保护情况
馆藏文物:追溯到石器时代,鼎盛时期为辽金时代、满清之后。全县文物古迹183处,市级3处,确立县级3处,馆藏文物在册587件,并逐年增加。国家级文物2件,三级是52件。
(五)宽城县满族简介
宽城因“元设宽河驿,明筑宽河城”而得名,1980年成立满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有26万人,其中16.6万满族人口(男性9.02万人,女性8.26万人)占总人口的64.5%。县域内满族人口主要来源于追随多尔衮入关的八旗将士、八大皇庄圈地旗人,古宽河驿的守值屯兵等。
二、宽城满族自治县
(一)宽城县满族文化传承发展情况
对该县的博物馆、满族发展史展览馆、民间文化艺术展厅、宽城背杆传承基地、县图书馆、白孔雀艺术世界有限公司等地进行考察,宽城无论从饮食到经济发展,时刻都体现着浓郁的满族特色,当地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满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
满语教学方面:2014年县职教中心开设满语班,累计讲授满语课600多课时,参与学生800多名;峪耳崖小学自2014年开始开展满族课程,开设了低高中三个满语班;2016年暑假邀請我校避暑山庄研究社满语教授戴克良博士为职教中心的老师进行培训。尽管在尽力的保护满族语言文字,但是还不具备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设满语课堂的条件,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满语教师缺口在30名左右,翻译文献资料人员人才至少10人以上,满族符号在县城的广告牌等都有标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启动非遗普查,制定了《宽城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工作方案》。截至2015年底,共保护传承非遗项目25项,国家级1项(宽城背杆),省级3项(热河二人转、撒河灯、宽城剪纸)市级6项(宽城皮影、大口落子、民欢皮影、千鹤柏木乡、蓝印麻花布、广盛居酒业;县级15项(铜板浮雕画、满族腰鼓点锣、满族坐堂音乐、满族音乐曲牌、满族民间歌曲、都山水豆腐、黄崖寺庙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正在申报市级传承人6人。
(二)宽城欲与我校联合传承文化遗产的情况
宽城非遗项目做的有声有色,但是在一些方面還是逐渐呈现衰退的迹象。民间方面:群众对文化保护的概念模糊,主动性不够;民间艺人岁数较大,身体状况堪优,却无人传承;还希望我校在打造民族文化方面,更多的考虑非遗项目的开展,为各自治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人才。
科研方面:满族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深厚的文化做后盾,希望与我校一起对宽城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做科研课题。
推广方面:希望借助学院的优势资源,邀请全国背杆、热河二人转专家在宽城召开满族非遗学术研讨会,推广产业文化发展。
教学指导方面:希望学院为宽城评戏、皮影、大口落子等地方舞台剧目的创作排演和品牌推广提供指导,定期选派声乐艺术培训优秀教师来宽城进行声乐培训。
人才输送方面:希望院校能输送文艺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为非遗项目提供企业管理和技术指导。
社会实践:希望与我校建立“满族非遗研究所”,“河北民族师范教学实践基地”“学术研究基地以及宗教旅游”“宗教艺术研究基地”等,选派大学生到产业基地、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我校在满族文化艺术方面与地方服务的契合点
(一)满语教学学生及师资队伍相契合
文学与传媒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欲加强打造民族特色,第一,在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播音与艺术、秘书学四个专业中选取对满语感兴趣的同学20人左右,开设满语实验班,设立对口课程,将来可以为周边的满族自治县及非遗项目、满族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加大力度。可以将语言、文学、广播、传媒等方面与地方合作,架起桥梁,让学生有可以实践的地方,通过实践增强技能,争取将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到县里,为县里做贡献。第二,民间的非遗项目或者文化项目大都来自民间,内容质朴、原始,缺少整理、改造、深华的过程,可以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整理、推敲、打磨,让作品从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大的飞跃,提高民间艺术层次,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民间艺术与课程相契合
宽城和青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特色鲜明的音乐、舞蹈、工艺技艺,这些都可以跟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相结合。比如:满族音乐可以融入声乐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课程,凸显满族文化的特点;剪纸和雕刻可以整合到手工制作课程中,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命力。这些内容的整合不一定设置独立的课程,而是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发挥自身的价值。以皮影戏为例,一场皮影戏,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皮影展现的人物的形象,接下来是故事内容、历史典故,以及皮影的制作过程,不论是哪个方面,都值得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和思考。
(三)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相契合
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所开设的工作室及特色课程等都可以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从而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
首先,美术与设计学院建立的六个工作室,可以与地方的农村景观规划和改造、文化乡村建设与规划、民族特色产品包装的更新设计与开发、民族品牌的设计与推广、区域特色工艺品、旅游产品的开发、特色矿产(玉石)工艺品设计与加工等相融合。提供高质量保障、无偿或低投入服务。
其次,加大满族体育运动的挖掘,满族满清入关后,将“骑马、射箭、摔跤、冰嬉”列为四大国技,且冰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承群体。承德周边无论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环境等软硬件设施,都适宜开展冰雪产业发展,且现今承德滑雪产业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冰雪产业开发过程中,将满族传统体育冰嬉项目列为发展的重点,将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必将突出地域满族文化特色。对于添补承德旅游产业时令性局限,也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再次,地方满族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的挖掘、保护和创新的需求与音乐舞蹈学院的研究方向高度一致,如国家级项目“宽城背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但目前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仅仅能够展示舞蹈动作内容,而音乐编配、乐队配置等方面因传承力度不足,并且可以进行音乐、伴奏表演的传承和表演者后继乏人,严重不足。该院一直致力于满族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其传承需求相契合,因此有能力与宽城方面共同进行该非遗项目的研究、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创新提升。“热河二人转”民间曲艺、歌曲、曲牌等方面可利用学院在满族音乐舞蹈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协助举办学术研讨会,查阅专业书籍,整理文献资料,进行科研立项,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并对其舞台表演、声乐演唱进行专业指导,定期选派专业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和创作。宽城的皮影、剪纸、八角鼓姐妹艺术及撒荷灯、织布、婚丧嫁娶等满族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创作空间,用歌舞的艺术手法加以诠释是最为契合的一种方式,该院在歌舞创编及教学方面人才济济,将以上几种形式以舞蹈化和歌唱的形式展现也是对宽城满族民间文化的一大贡献。
最后,静态保护,活态传承。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青龙和宽城两个满族自治县的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加强服务地方与我校的民族特色研究相结合,努力做到在学习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满非遗产,展现人民生活的智慧。
作者简介:关志英(1985—),女,新疆伊宁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