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欣
【摘 要】集体力量的作用是强大的,这也不无体现在我们音乐教学备课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与探究,才能提高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课程内容和意义。在音乐教学备课中,相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等这三种组合方式对促进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笔者就这几种方式以个人观点进行展开阐述。
【关键词】备课;合作;探究
有这么一段歌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这两句话体现出了集体力量的作用是强大的。这个道理也体现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是对学生的要求,那我们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能体现“合作与探究”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人闭门造车的情况已被淘汰,完全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而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提高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课程内容和意义。这就如俗语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笔者认为集体力量中的“集体”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其中有三种组合方式对促进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即相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等。笔者就这几种方式以个人观点进行展开阐述,望与同行以及专家们共同商榷。
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而相同学科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集思广义;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学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例如07年无锡市音乐教研室举办的初中音乐课堂现场教学评比中,给在场的所有老师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获得一致好评的《非洲鼓韵》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合作与探究。包括它台上的桌椅摆放工作、资料的发放工作、道具的安排以及台下大量前期工作的准备等,以及在教学中大到教学方法、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安排等,这不是一个老师“单枪匹马”就能够完成的。她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团结的“智囊团”。这个“庞大”的“智囊团”就是他们学校的音乐教研组。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他们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力量,分头找资料,然后讨论研究,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最后达成共识,把最精彩的课堂呈现给在座的每位师生。这是集体辛勤汗水的结晶,是此次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单是比赛教学要如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集体备课是尤为重要。备课组教师可以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集体构建课程实施方案,以形成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授课目标的教学要求。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以期在同一年级产生同一教学效果。此外,集体备课也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个人备课的深化和延伸的阶段。因此,集体备课不仅可以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如高中教材里《醇厚中原韵》这一课上,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学生对此并不难掌握,但难在教师如何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如果设计不好,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有些杂乱无序。这就有必要经过集体的教研,共同献计献策,探讨如何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便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音乐探究活动。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清晰的看到,包括音乐在内的各门学科都把加强学科联系、实现多学科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来落实。这种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能力,对我们来说是种新的挑战。我认为高中的音乐鉴赏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体”,因为要真正理解、感受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音乐风格特征,往往先要对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地域特点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它的创作背景从而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大家熟悉的俄国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要想真正感受到作品的情绪,就要对俄国的历史有所了解,以及俄国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所认识。这不仅涉及到音乐、文学方面的知识,还囊括了历史和美术学科的相关内容。这就有必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备课,与相关学科老师共同合作与探讨,把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大的避免了由于学科知识的单一性而误导学生现象。此外,音乐素材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整合,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制作方法。如果这些仅靠老师个人钻研、思考远远没有和相关学科老师的共同研究与讨论效率来的高。这种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与探究强调的是集思广義、相互切磋,体现互补性和协调性,他既能发挥个人的专长,又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
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实践表明这不无道理的。
教学过程也是备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会为下一次教学的备课活动积累经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沟通与探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教师和学生以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欣赏音乐后的情感交流者、然后才是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允许有不同问题产生,也允许有不同的发现。这些问题与新发现往往会给教学带来灵感,都是对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不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备课中事先没有想到,但又是和课题很贴切,这就促使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促使了教师课下对理论学习的加强,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句谚语说的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体的力量”可以带给我们灵感、智慧和勇气,也会领我们走上成功的捷径。假如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