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石

2018-08-27 03:18陈潋滟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钝角锐角

陈潋滟

摘 要:教材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料,是专家、学者们智慧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师活用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必须读懂教材。

笔者曾听过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课堂中学生对此产生异议。虽然所有的学生都确认这个等式不成立,但大部分学生的理由是: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一个数且只能是2。学生自信的回答令执教教师较为窘迫。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执教老师呈现的材料里分子之间都是2倍关系,分母之间也是2倍关系。在=……的式子中,教师没有拓展与相等的其他分数,导致“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这个数成了确定值2。事后跟执教教师交流得知本课的教案和课件都是从他人那里借用的。资源分享本身没有错,但是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正确解读上,弄清他人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处理教材的,才使得他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一、解读好教材——有效教学的起点

1.从教材体系上解读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新知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如果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类似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新知的学习,就有助于学习者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尤其是跳出某一册教材的框框,做到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的统一。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学段甚至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审视,而不能孤立、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从而做到了然于胸。

如第十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出示这样的题目:3÷6=(3×2)÷(6×□)=0.5和3÷6=(3÷□)÷(6÷3)=0.5。回顾商不变性质,接着根据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知识迁移很好地将旧知和新知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记忆,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构建。

但有的旧知会干扰新知的学习,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区分它们。如:第五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笔算,在课堂巡视和课后作业中,我们发现这种现象:

学生把因数3只跟因数23个位上的3相乘,却没有与十位上的2相乘。这主要是受加法笔算的影响,相同数位相加迁移到乘法里就成了相同数位相乘。为了避免这种想象的出现,我在课堂上对乘法和加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在例题12×3算法探索中,出示加法计算方法和乘法笔算,并进行比较、分析:

12×3表示个位上3个2相加,十位上是3个1相加,让学生明白加法笔算是相同数位相加,乘法笔算中一个因数要和另一个因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相乘。通过比较、分析有效地区分了加法和乘法笔算,避免知识混淆。

2.读懂“空白”处,诠释教材

由于教材版面有限,教材资源是编者思想的浓缩。因此,我们要花大量心思读懂教材空白处。对于教材中的“空白”,教师的第一要务应是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本源出发,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来读懂它、理清它、说明它。如在对称图形里有这样的争论:人是对称图形吗?有的人认为,蜻蜓、脸谱、树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人当然也是;也有人认为是不完全对称,人的左右两边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作为教师,此时需要把握住现实中的蜻蜓、脸谱、树叶是作为学生对“对称”的前概念被引进教材的,事实上教材只是将上述物体舍去非本质属性,抽象成相应的平面图形展开讨论的,即这里的所谓是或不是,都是针对平面图形而言的。这样一个从实物到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抽象过程,教材将它省略成一段“空白”,需要我们去领会编者的意图,还原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活用教材——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尊重教材,巧用教材

1.丰富教材

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一个瞬间,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就把学生认知经验中已有的、感兴趣的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素材运用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有趣。如第四册“锐角和钝角”,学生已经知道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出示了一个活动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角,教师在不改变角大小的基础上改变角的摆放位置,再次让学生判断,让学生认识到不管角的方向怎么改变不影响角的大小。接着用活动角摆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测把锐角变大可能是什么角。生:可能是直角,也可能是钝角。教师演示锐角变大的过程,变成直角,变成钝角,这时教师问:继续变大一点是什么角?生:还是钝角。师:再大一点呢?生:仍然是钝角。把直角变大,钝角变小重复了上面猜测的过程。师: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直角只有一个,锐角和钝角都有无数个。这时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比前面全面多了,避免了锐角的大小是一样、钝角的大小是一样这样的错误认识。

对于教材中的“空白”,教师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本源出发,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丰富内容,让学生能全面地认识新知。

2.一材多用

教材中的材料都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材料能否得到充分的運用就看执教者是否真正理解材料的用途和意义,跳出题海战术的框框,科学、辩证地对待素材。

例如,第二册“比多少”,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的青蛙和右边的青蛙分别说了什么,根据青蛙的话来选择右边的青蛙吃了多少只害虫。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是30只,选30的理由是30比35少一些,符合要求。按照我们平时处理这道题的习惯算是完成了,学生已经答对了,也说明了选择的理由。可是这道题还有后戏,执教者删去了右边青蛙的话,问学生:如果右边的青蛙吃了8只害虫,那么它应该怎么说?学生说:我吃的比你少得多,因为8比30少得多。教师再次假设:如果右边的青蛙吃了85只呢?学生说:我吃的比你多得多,因为85比30多得多。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分别用“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说一句话,又训练了顺向和逆向思维,先根据青蛙的话选择数,再反过来根据吃掉的害虫的只数猜测青蛙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的理解和运用。

3.静态学习材料动态化处理

如第八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书本教材如下图:

教师动态化处理过程如下:

翻卡片游戏

□□.□□□ □□.□□

(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作为班级男生和女生的代表)

(1)师:怎样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小数的大小?

生1:只要翻整数部分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生2:整数部分大了,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那个小数就大。

翻开整数部分都是23

(2)师:接下来翻什么位?

生:十分位。

师:你希望十分位是几?

男生女生都希望是9。

师:真是心有灵犀。

(女生的十分位翻开来是5)

师:男生你们有什么感受?

男生:5很小。

师:你希望自己的是几?

生1:9。

生2:比5大就行。

(男生的十分位翻开来也是5)

师:男生们,你们为什么叹息啊?

男生:一样大了。

(3)继续翻(男生的百分位翻出来是8)

师:你们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

女:8比较大,我们是9就好了。

(女生的百分位翻出来是7)

师:女生你们为什么那么沮丧?

女生:百分位小了就小了。

师:你们不是还有一个千分位吗?

女生:那也是小了。

教师应当重视静态学习材料的动态化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设计。但是,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设计活动,不只是把原来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学习材料转换为由学生或师生一起协商给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材料的设计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材料的思维加工,并生成开放性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当然有些信息单一的材料也可以以静态的形式呈现,通过设计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讨论等活动,把学生引向积极的参与状态。

(二)挖掘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1.重组教材内容

教材不可能兼顾到各个地区的差异,于是也就不能一切照搬。教学设计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是把教材内容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重组教材内容。如第八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出示画面)三个小队在三条路的路边植树,三条路的长都是1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教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你们认为这三个小队领到的树苗会同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生1认为会,因为三条路的全长是一样的。生2认为不会,因为每条路上植树的情况不一样的。生3补充意见同意生2的看法,因为有的路两头儿都植树,有的只能在一头儿植树,有的两头儿都不植树,所以领的树苗不是同样多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这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寻找全长、间隔的长度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三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内通过操作、探索、比较、分析,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三节课的效果。

2.挖掘教材练习中的资源

教材中每一道习题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如第八册在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练习:

把多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这道题渗透了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但是还达不到建模的效果。

3.拓展教材资源

知识都具有连贯性,教学中可以把前后知识加以揉合、渗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减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如第一册“钟表的认识”,在突破教学重点后,因为后面还有钟表的知识,所以我渗透了如下知识:钟表上时针和分针都是顺时针方向同时旋转,时针旋转一大格分针旋转一周,然后让学生练习拨针时,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强化,为今后学习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旋转一周是60分,即1小时=60分打下基础。这种知识渗透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而且对本课教学又有一定的作用,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降低了学习难度,它要求教师要通览教材,明了单元间的联系,驾驭教材的能力要强,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兼容。

理解教材、创设教材,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树立的基本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为有效地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教师只有认真研究与尊重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用活、用好教材,才能创造性地生成各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明生.灵活使用教材、拓宽教学目标、提升学习价值[J].小学教学,2008(1).

[2]赵文超.解读教材“空白”丰富资源内涵[J].小学教学,2007(12).

編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钝角锐角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在“拼”中解决问题
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
分法不同结果不同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
画角数角收获大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