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联”辅导初探

2018-08-27 03:18蒋一鸣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搭建欣赏对联

蒋一鸣

摘 要: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校少年宫国学班的辅导员。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员人文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引入国学班,作为学员必学、必练的一个基本内容。在如何进行“对联”辅导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对联;欣赏;搭建

一、搜寻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宫的国学班就是兴趣班,只有用“兴趣”才能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收获知识。

为了激发孩子們学对联的兴趣,我先把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访老师、访父母、访社会贤士搜集对联故事;看“梅城诗墙”、看“报纸杂志”、看“婚丧喜庆”搜寻对联故事;到网上搜寻对联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下来,小学员们整理了“贾岛、韩愈的‘推、敲故事”“陶澍的油榨对联故事”“苏东坡寺庙挥笔写对联的故事”等。然后举行对联故事会,让学员讲述这些故事,既激起了他们对学对联的雅趣,又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先贤的崇敬。

二、厘清概念,了解特征

国学班的学员来自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有大小,基础有深浅,理解有强弱。因此,讲清“对联”概念,了解“对联”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1.出示“对联”讲概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诗中的一联。“对联”又称“楹联”或“联语”,分成上下两句,上下各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比较“对联”找特征

我在黑板上分左右两边竖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写法”“上下联字数”“上下联末尾字的声调”“上下联是否有意思或名称完全相同的词”“对应位置上词的词性”等等,让他们发现特征、找出规律。这样辅导,学生人人动眼、动脑,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

三、欣赏文本,铺垫基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他们看到的事物、他们懂得的事理还是有限的。对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对联,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选取对联文本供之诵读。

欣赏之一:我把现行三至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上的对联组合起来让学生朗读、背诵,并交流对上下联“对应的词语”“短语结构”“对联意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看法。

欣赏之二:摘录《笠翁对韵》中的联句,让学生反复诵读,意在了解词意,积累词语,扩大见闻。

欣赏之三:择唐诗、宋词里的联句,分角色读上下联,意在识别对联,巩固对联知识。

欣赏之四:摘抄《梅城诗墙》里的对联,分小组品读,意在了解乡贤乡情乡景。

欣赏之五:搜集公共场所的行业用联、民间婚丧喜庆对联,根据不同场景扮演不同角色读,意在了解对联无处不在,作用各不相同。

四、搭建台阶,指导练笔

基石已经铺垫,就该立柱砌墙了。对学生的对联练笔,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少到多、从易到难,有序推进。

练笔伊始,小组内成员开展“一字对”“两字对”“三字对”活动。如:张三说“宽”、李四对“窄”,黄五说“长”、刘六对“短”,甲说“垂钓客”、乙对“荷锄翁”。这样练说、练笔,学生不觉为难。

上例所述基本上来自于《笠翁对韵》,我很欣慰,说明学生读了书,但我也觉遗憾,他们只知道照本宣科,没有创意。于是,我随即出了一上联“昨夜大风伴暴雨”求对下联。开始,他们束手无策,目瞪口呆。面对此状,我便引导学生先对“昨夜”“大风”,再对“伴暴雨”。“今晨”对“昨夜”,“薄雾”对“大风”,同学们对出来了。“伴暴雨”就比较难。我又把这个短语分解成两个词,引导学生思索:先天下暴雨,第二天早晨往往天空有什么现象出现。很快,他们想到了天空有薄雾,我把握机会,再次引导学生用哪三个字组成一个短语与“伴暴雨”相对。他们小组成员自发地议论起来。不一会儿,“悬天空”“浮苍穹”“托暖阳”这些声音出来啦!我把这三个短语写在黑板上,叫大家比较、选择。最后,同学们一致认定“托暖阳”好。“好啊,昨夜大风伴暴雨,今晨薄雾托暖阳,对得好!”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下联虽出来了,但有一学生却举起了小手:“老师,上联的‘昨是平声,下联的‘今也是平声,这不符合对联的规则啊!”“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发自内心地赞叹道。趁此机会,我便打开课件,让学生查找《古仄声字表》里有没有“昨”。“这就是古今汉字的音变现象,因此希望同学们利用时间去看看这个表,识记识记。”学生们个个露出微笑,轻轻地点了点头。

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一,规则多,写作要求高。在程度不一的小学生中进行对联写作辅导,非开动脑筋下一番苦功不可。而“故事激趣、诵读垫底、搭建台阶、有序推进”便是良方妙策啊!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搭建欣赏对联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