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译蔓 胡俊飞
摘 要: 此次实地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采访两种方式,了解到重庆境内的“杀马特”青年群体文化生活现状。结合调查数据和采访笔记,发现重庆“杀马特”青年文化生活的形成和原生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有一定联系。这些造就该群体在身份意识方面有明显的归属意识和自主性。该群体在处理生活中的某些难题会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意识。因此,针对重庆境内乡村“杀马特”青年群体独特的文化生活,政府等机构可以培训其职业技能;转变社会大众对其不完善的定义;提高该群体的个人能力,丰富现代特色的社会文化。
關键词: 重庆“杀马特”青年 文化生活 身份意识
重庆“杀马特”青年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只接受过小学或中学教育,相对同年龄段的同学更早进入社会的青年。文中“文化生活”并非是狭义的书本知识,而是该青年群体在社会中习得的各种生活方式及对社会的某种看法。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2%。
一、“杀马特”青年文化生活问卷调查分析
(一)不同阶段的工作意识
问卷结果显示:19岁—22岁青年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达51.67%;15岁—18岁,占25%;23岁—26岁占15%;26岁以上占8.33%。其中,“杀马特”青年群体38.33%选择在家待业;23.33%选择自主创业;18.33%选择体力劳动;20%选择餐饮服务。问卷统计:该群体在初中辍学的比例达41.67%,且该年龄段大部分选择在家待业的“杀马特”青年群体年龄多集中在19岁—22岁阶段。因其对未来的规划尚未明确,会暂时选择规避就业。究其原因,一是该年龄段自我认识能力较低,贪玩或者图一时之乐的心理占据上风,对学习的理性认识较低;二是该群体因提前进入社会,所受的教育普遍偏低,相应的职业选择面较狭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上达到人人都可胜任的程度。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杀马特”青年群体大多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在工作上能够吃苦耐劳,有坚韧的毅力。总体来说,该群体超过一半的人数,已有奋斗方向,正努力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落脚点。
(二)阅读与娱乐
问卷结果显示:“杀马特”青年一周阅读时间0分钟-29分钟占30%;30分钟-60分钟占36.67%;1小时-3小时占13.33%;3小时以上占20%。网络小说占38.33%;文学作品占21.67%;励志书占26.67%;考试类型书占8.33%;然而不看书占33.33%。问卷显示:“杀马特”群体的两支主力军19岁-22岁及23岁-26岁以上年龄段基本已步入工作岗位,在休闲之余会通过与朋友聚会或看电视剧、玩游戏等方式放松。社会现实中的金钱利益给该群体一定影响,以致少数群体认为自己和社会某些人士的差距与金钱数额的多寡相关,但现实又束缚于自身工作,转而把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如何赚钱和如何玩,忽略对书本文化类知识的提高,造成几乎不阅读或主要看网络小说的情况。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杀马特”青年群体的交友圈子较局限,与之对应发布的社交软件内容多半涉及自身各方面事情,目的是想让自己的想法被人关注和认可,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杀马特”青年群体对社会的看法
调查问卷显示:“杀马特”青年群体选择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占56.67%;选择口头表达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占43.33%;选择使用网络表达,占31.67%;选择特别的服饰表达,占3.33%。现今,“杀马特”青年群体以前用不一样的服饰风格表示自己想法的现象已逐渐减少。有51.67%的“杀马特”青年群体认为自己和社会没有差距,18.33%认为自己和社会有差距,还有30%的比例对此没有看法。“杀马特”青年群体认为和所谓的精英阶层差距,学历因素占50%,家庭背景占40%,心理素质占23.33%,自律能力占21.67%。对此,本文认为:“杀马特”青年群体对自身有较明确的定位,对社会的认识渐趋与自身实际结合。这主要表现在该群体认为自己和所谓的精英阶层的差距在于学历因素,并有55%的“杀马特”青年群体表示愿意继续读书深造,该群体也表示目前的生活状态不适合再次返校学习。
二、“杀马特”青年文化产生的原因
“杀马特”青年文化的形成和该青年群体原生家庭、社会大众联系紧密。
(一)“杀马特”青年群体的形成
1.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父母为生计常年在外务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的缺位,爷爷奶奶的共同话题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长期处于空虚、孤独的状态,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关心,会时不时地选择做一些“逞能”的事情获取关注度,其中包括利用奇特的造型包装自己,达到别人重视自己的目的。
2.自身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最初通过不寻常的行为吸引家人和学校师生关注度,恰逢青春期叛逆心理较重阶段,相信自己的决定都是正确的。该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我角色和身份的确认。由此产生的急于想塑造自我的心理暗示会主导其做出不走寻常路的决定。如何让自己与众不同成为其必修课,他们的归属感在寻求小众文化中得以满足,并产生相应的文化认同感。该群体发现学习落后,继续学业已变成一个难题。一些人会放弃学业,转而追求一个没有学校束缚的地方,即进入社会工作或暂时选择父母的庇护,寻求生活中暂时的安全感和特立独行的错觉。
3.学校管理制度。乡镇学校师资力量缺乏,教育观念更新慢,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准仍旧是分数。在乡村,一般是教师居住城市,上课的学校地点在乡镇,“课完人走”的现象突出,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教师采取放养式管教,缺少有思想的引导。长此以往,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并未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暂时性困难没有得到应有的渠道排解,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便选择各自认为在该年纪受人关注、引人注目的事情来做,如“打架斗殴”、“奇装异服”等。
(二)社会生活环境
1.自身的经济能力。部分“杀马特”青年群体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就走进社会开始工作。因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该群体从乡村走到城市,并不能找到自己期待的工作和薪资。此外,该群体所能从事的工作专业要求不高,几乎人人都可胜任,这就决定薪资不高,导致该群体不能较宽松消费的前提。长此以往,追寻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经济条件产生的矛盾扩大后,对自身的认可度逐渐下降。
2.朋友圈类别。“杀马特”青年群体的朋友交往圈,包括还在上学的同学、工作的同事和家人。因自身远离学校,其和工作的同事交集更多,相互谈论的将是如何把仅剩不多的悠闲时间打发得更轻松、有趣。在采访中,部分“杀马特”青年群体表示自己平時很少看书甚至是从来不看书,或是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每天的生活过得较单一。
3.社会大众先入为主的认知观念。社会媒介把“杀马特”文化定义为边缘文化,而“杀马特”群体则为边缘群体。社会大众对部分“杀马特”青年夸张造型、怪异举止感到奇特又抱之以轻蔑的态度。其中,有学者认为“杀马特”群体备受争议的就是他们带有“视觉系”特色的超出常规的面部妆容和穿着打扮[1]。此外,“杀马特”青年多由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群体组成,这造成社会大众对该类职业“杀马特”青年群体的误解,曲解他们只能做类似的工作,认为该群体不能对社会有何建树。由此,这间接造成该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大众戴着有色眼镜对待。
四、从“杀马特”文化生活分析到身份意识问题
“杀马特”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侧面透露出该群体个性的生存之道,包括:寻求自我身份的归属、自主意识和一定的抵抗性。
(一)身份的归属感
因自身经济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杀马特”青年群体工作之余,网络在生活中占主体地位。因经济收入限制,该群体宅在家里上网的成本远低于出去旅行或者其他消费,大多利用网络看电视、玩游戏和联系朋友。因网络小说和电视剧的故事性较强,大部分“杀马特”青年群体会选择网络小说或各类型电视剧消磨时间,相对较容易把读者自身经历带入阅读状态中。所以,该群体在阅读小说或看电视剧的同时认为自己已经进行了精神文化上的熏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产生较多剧情甚至由剧情到生活的共鸣,形成身份上的归属感。因涉及具体的生活环境,该群体在交友方面,主要聚焦于家人和同事。在该群体眼中,与同龄还是学生身份的同学较少拥有共同话题。学生身份讨论的话题多是交流如何学习或关于考取各类证书相关,“杀马特”青年群体更多倾向于关注生活类话题,如薪资多少、好友婚恋问题等。
(二)充分的自主性
从社会角色分工角度出发,“杀马特”青年群体主要担任餐饮店服务员、网吧网管等专业技术要求和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与同龄人相比,该群体过早进入社会探索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大学或更高学历毕业生相比,该群体专业技术或理论知识较低;与相关职业年长者相比,该群体资历尚浅。调查问卷有66.67%的群体表示自己要进行自主创业,18.33%表示要学习一门技术。选择自主创业的群体大致分为餐饮、健身房和互联网等方向。这表明“杀马特”青年群体占据85%已经能够自主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较为清晰的规划,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一定的反抗意识
社会中人们先入为主对“杀马特”的解释是:发型或服饰造型夸张,只接受初中甚至更低层次的教育,语言相对粗俗,行为较奇特,挣扎在城市的边缘,含有贬义。对“杀马特”青年群体来讲,生活的张力与冲突会暂时在游戏中或言语行为中得到缓解。在采访中,该群体所下载的游戏基本上为同一个游戏——“王者荣耀”,在一定程度上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矛盾中的情绪。
五、建议
“杀马特”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较单一化且较匮乏。该群体提早进入社会,但相应的职业技能没有达到标准,出现部分“杀马特”青年和社会有隔阂现象,具体表现为该群体难就业或“杀马特”青年群体面对此种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帮助,以此消解该群体的内心恐慌和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难题,走向更加丰富的人生。
(一)政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可成立专门的帮扶“杀马特”青年部门,给予该群体针对性帮扶,如心理方面的疏导,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等。政府还可将此种政策推广到乡镇更加有力度,可结合国家政策中的“雨露计划”等进行针对性帮扶。如,刚刚放弃学业的群体可通过思想上的疏导,帮助其树立重返学校的信心。针对安心留在乡镇发展的青年群体,可帮扶其学会村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某些农作物的种植或机械的操作使用。此外,政府还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文化活动包括闲暇阅读、社区或村镇体育活动,使得该群体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精神方面的学习。业余时间的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群体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保持身心的积极与乐观,一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丰富生活方式,增加自我身份的归属。
(二)媒体记录与大众宣传
目前社会大众对“杀马特”狭义地理解为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的问题青年,含有很重的贬义色彩。有学者指出:“杀马特”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寻找“认同”,并在与“他者”的网络互动过程中以想象性的认同不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2]。与此同时,少数被采访的群体有意回避自己的身份,社会媒介急需用一种方式将该类较小众文化带到公众视野。对此,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收集部分“杀马特”青年群体的资料,依次以纪录片形式再现他们的生活,还原该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真实了解社会中“杀马特”青年这样一个挣扎又努力的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杀马特”青年群体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三)提高个人能力
社会公益部门可针对“杀马特”青年群体开展相关公益活动。首先,拓展其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领域的交流;其次,提高素质,帮助该群体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取长补短;最后,通过网络媒介,帮助该群体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在面对社会、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困难与挫折时给予正确的体察和分析,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较为恰当的行为反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积极面对社会、职业、收入和消费等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此外,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变换不同视野看待问题。有利于“杀马特”青年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优势,与时俱进,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知识,利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借此扬长补短。
六、结语
通过调研,基本了解重庆“杀马特”青年群体的生活情状、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现可积极与该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本文最后尝试回归“杀马特”青年文化产生的原因,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希冀帮助该群体特色文化进行多样化展示,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张乐,常晓梦.“杀马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4(7):16-19.
[2]刘静玉.“元”文化视角下的“杀马特”群体身份建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