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新思想、新思潮不时涌现,因此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学校应如何应对?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勇于创新,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德育出了偏差,其他一切都将归零或变为负,因此加强和深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新时代社会坏境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与思想变得日益多元化,各种观念、思潮不断出现,传统的道德规范,甚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冲击。在这种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下,小学生亟待正确引导。比如明星效应下,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明星,追逐名利,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一些孩子受到网络上精日分子的影响,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总之,随着经济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极易使辨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受到侵蚀。
2.信息传播途径与速度的变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网络覆盖了人们的生活,大量信息充斥人们的视野。而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交互性和高效便捷性,使学生易于获得更多信息。因此,网络时代使学校德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学校和老师不再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3.德育的地位与价值被忽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至上、成绩为王的错误观念深深扎根于一些学生、家长、老师的脑海中,重智育轻德育。如何在智育的同时进行德育,使德育与智育完美融合,一直是學校教育和个个学科教师面临的挑战。
4.网络时代的多姿多彩vs德育的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高、大、空”,以说教、灌输甚至强制接受的形式呈现,“简单”“呆板”“粗暴”。比如讲爱国、讲美德,大都以“学生行为规范”式的条文出现,生硬空洞,学生不易接受,甚至抵触、排斥。而相对于网络的多姿多彩,如何与时俱进,实现“互联网+德育”的转变,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
5.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德育无边界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与灵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进行。但也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德育的柱石,不可或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如何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对症下药,德育有方
1.把握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大于思考,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化,结合多姿多彩的网络,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话剧表演、动漫、歌曲等形式,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都说内容大于形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某种意义上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2.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对于德育,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因此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才能真切感受、感知,并乐于接受,而只有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德育成果才更稳固、更持久,深入脑髓,最终成为信仰。
德育应从点滴做起,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这样德育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当中,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小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新的教育内容。
3.改变说教式的德育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这样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营养,内化到学生的灵魂里。对于德育,更是如此。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中,进行自我体验、体会、体察,才能真正成长与进步。此外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开放、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思想品德关涉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并非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将德育自然完美地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目的。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推进德育教育
新时期要从根本上加强德育工作,必须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打破唯升学率评价学校质量的做法,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与标准;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业绩的做法,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教师评价标准;打破唯“分数”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学科目标和情感、价值观发展目标并重的学生评价标体系。
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孩子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通过定期组织专家演讲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这样家长才能营造健康、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健康成长。而对于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关心,予以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