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琴
摘 要:教育改革使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创新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当前小学教学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或回避对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探讨,这种墨守成规的做法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教学进行创新。本文对教学的几种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中国教育的创新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能动性;参与性;创新教学理论;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创新显然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把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与思维能力发展、竞争与创造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应该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规范性和处方性的理论。其来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指导教学实践,和教学实践成辩证关系。教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认知教学理论
该理论由布鲁纳提出,具体教学目标为: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可修正性,以实现试图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促进;培养学生“经济地运用心智”。布鲁纳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自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2)结构原则。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系,知识结构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从而促进学习;(3)程序原则。按最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发展水平、知识背景、动机状态都可能影响教学序列,所以如果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要及时准备修正或改变教学序列;(4)强化原则。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但教师不应提供太多的强化,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指点产生依赖。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
(二)情感教学理论
该教学理论由罗杰斯提出,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2)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3)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4)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罗杰斯还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能动性理论
能动性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主意识,可以通过行动和反省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主动积极的自我意识。此外,人还可以通过有计划、意图的行动以及调整、反思,改变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与结构。因此,人的能动性具有极大的力量。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拥有强有力的能动性的学生将拥有更多的学习及发展机会。教师应当鼓励并帮助学生发展其能动性。例如:首先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有能动性的,学生并非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意识。正如费莱雷所说,“教师必须将自己当作是学生的合作者,这样和学生之间才能有批判性的对话”;最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资本,例如:积极地肯定每位学生的价值观,在实践当中帮助学生寻求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二、对中国创新教育的探索
新的教学理论下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是:(1)让平等的师生关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2)教师用新的思维思考,新的眼光看学生,新的方法教学生;(3)认识到学习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知识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要让学生勇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要学会在模式外面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能力,学习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从事物中发现本质,保持对事物原创的、持久的、新鲜的兴趣;(5)教学以激发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理论跟实际联系在一起学习;(7)学习和兴趣、生活和需要连在一起。能动性、参与性创新教学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体验学习法、圆桌讨论学习法、层层提问法、个案研究法、研究报告法、演讲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改写情境或答案学习法、情境设计法等。
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育的创新,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而提高我国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2]张秀荣.创新小学教育思维及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25.
[3]林靜,翁璇,张艾.能动性、参与性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创新教育的探讨[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