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视角下的数学课堂:心中有“本”

2018-08-27 03:18郭晓霞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加减法课标教学资源

郭晓霞

摘 要:“本”,不仅是课本,还有课标、课堂临时生成及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教材是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呈现,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本”,首先心中要有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教材作为达成目标的学材载体。

关键词:心中有“本”;课标;教学资源;加减法

“本”,不仅是课本,还有课标、课堂临时生成及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教育专家许文梅说:教材是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呈现,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本”,首先心中要有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教材作为达成目标的学材载体。许文梅老师的观点,使我对课标、教材、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理解更进了一层。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要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教出有创造性的学生。这就需要用“心”来理解课程标准,用“心”来揣摩教材,用“心”来捕捉课堂的临时生成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也就是给学生留足“空白”部分的探究,做到心中有“本”。如何做到心中有“本”呢?

一、把握课标,目中有“人”,明确职责

课标指出:“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特点,体现学科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科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提炼出学科问题、构建学科知识模型、得出一定的结果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教学的目标。”

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的结论,也应包括学科结论的形成过程和学科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科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课标规定的两个学段(1-3年级)(4-6年级),各学段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各要达到什么标准,以上我们都务必要做到心中有本。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深入浅出

课堂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居于首要地位。要想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掌握各节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编者意图。深入教材进行钻研,只有深入方能浅出,能运用“加减法”灵活处理教材,做到心中有“本”,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些什么、怎么做,学生做些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才能化繁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化曲折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

(一)掌握各单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只有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才能统观全局。数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基础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以后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关,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瞻前顾后。让前面的学习内容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预设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后面的内容,又能有的放矢地回顾和运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教学中不要把完整的教材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零碎的小知识点独立教学,否则课堂教学费劲、费时,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学生活动的生活圈、学生的个人爱好、养成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否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要看教师对教材上的有关知识是否真正理解了。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系统挖掘,从而达到深刻地理解,熟练地掌握,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深入浅出,引领学生,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愉快,全班产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领会编者的意图

我们只有领会了编者编排教材的意图,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在备课这一环节,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用心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主次,再確定教学重点及难点,然后重组;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我们还应注重各知识点的衔接,体现出具体的目标、思想与方法。

如果我们教师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每一章节内容,认真地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真正理解了编者的意图,在实际的课堂中就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的目标,弄清重点、难点,运用“加减法”重新整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一定会心如所愿。

(三)弄清每一节知识的重、难、考点,归纳学习内容

教师深入研究所用的教材,弄清教材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考点,思考要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教师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乐学、想学、会学、好学、会思、会说、会用。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认知水平有限,没有什么生活经验,难以找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方法、备好学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材,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考虑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寻求教法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圈、年龄、爱好等分析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要强求一律,除一些共同遵循的规律外,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能照搬他人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散教材中的难点,掌握教材的重点、考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知识的严谨性强,知识间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知识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和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化难为易,把难点化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教师适时引出问题,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新知识就在咱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尖端科学,理解到位,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在每个不同的知识点上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最佳情景进行教学,哪个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哪个环节需要探究,哪个知识点需要合作,各占用课堂多长的时间,在备课时就应用心思考、精心设计,还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当然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用“加减法”灵活处理教材。这样课前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课中也会做到有备而行,甚至在这样有备的基础上,课堂随时有突发精彩的涌现。

(四)立足教材,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明白:师生的双边活动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心中的问题找到答案,只不过才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离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距离还很遥远,学生还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所以,我们要把好教材关,敢于给学生超越教材的训练,积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思考和敢于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训练要有的放矢。给学生训练的内容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同。训练内容要围绕本节课的目标进行,不能脱离实际而急于追求拔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考点设计训练内容,做到心中有本,恰当地增加训练的难度,训练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训练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学习的知识点,自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较好,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增加超越教材的训练,让学生敢于探究。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训练的要求自然不能相同。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难度不一样的训练题,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此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对后进生的培养,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

(五)注重复习,归纳总结,弥补缺陷

30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师除了搞好每节知识的基本训练,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要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陷,要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总结,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学生能记忆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对旧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化,这能大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充分利用资源,调整教学预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做出智慧的抉择。”

定性或不定性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补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除了把握课标、吃透教材,我们还要充分借助自身以及他人的教学经验,社会阅历,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对综合知识的了解程度,借助学生的学习经验、原有的认知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以及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借助自然、社会、科学等相关的现象,借助查资料、调查、搜集、纪实、记录、评论、网络等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放弃预设的框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有利的临时生成资源,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手中的课标、教材、学生犹如厨师的白菜、土豆、佐料,一道值得品味的上等菜肴需要厨师精心思考,用精湛的技术来烹调,不同的厨师烹调出的香味自然不同。

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经说过:“她40多年从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钻研课本上的。”我想:唯有心中有本,才能设计出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心中有本,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心中有本,教师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心中有本,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加减法课标教学资源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加减法的由来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