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章师亚
[摘 要]战争题材类文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巧妙设计,抓住重点,并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课始欣赏歌曲、课中观看影视片段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那段历史,使学生走进文本。这样,不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且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教学设计;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06-03
【设计思路】
战争题材类课文因其年代久远,难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相对而言不怎么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通常是梳理一下故事情节、概括人物特点,就草草了事,这样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对学情做足功课,比如,时代背景的了解、战争材料的补充、人物生平的介绍等。只有做足这样的功课,才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人物内心。《小英雄雨来》是作家管桦的代表作。教学此文,本着“唤起体验,激发共鸣”的原则,通过让学生课前阅读“资料袋”、课始欣赏歌曲、课中观看影视片段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那段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为了有效完成学习目标,设计上作了大胆取舍,只选取课文最高潮的第四部分进行重点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关键词进行多形式的朗读练习,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练习快读默读课文,学习用关键词、重点句的方式概括课文小标题。
2.运用抓人物动作、对比等阅读方法,感受雨来的勇敢坚强。
3.通过影视作品、补充文本和自我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气概,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小标题。
2.激发情感,引发共鸣,感受雨來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歌曲渲染,定下基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今天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是幸福的。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战争时期,拥有一张平稳的课桌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奢望。咱们先听一首歌,因为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歌唱二小放牛郎》音乐起)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之始就借音乐营造出课堂氛围,为课文的学习定下基调。】
二、检测预习,归纳学法
师:这首歌大家并不陌生,它歌唱的是王二小。是啊,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今天,咱们就要走进另一个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一)检测预习情况,分组读词,发现特点
第一组(难理解的词):晋察冀 芦苇 炕上 笤帚 夜校 睁眼瞎 区上 扫荡 糠皮。
第二组(拟声词):嗷嗷 呜呜 哗哗 吱扭 哐啷
咔啦 嗖嗖 咕咚咕咚 吧嗒吧嗒 唔哩哇啦 哗啦哗啦 嗡嗡嗡嗡 唧唧咕咕 。
第三组(AABB式的词):飘飘悠悠 歪歪斜斜 推推搡搡 嘟嘟囔囔。
(二)交流小标题,总结学法
师:预习时,同学们对课文的五个部分分别拟了小标题。批改了同学们的学习单后,老师发现有这样两种小标题。
课件呈现第一种:《雨来游泳》《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交锋》《雨来被枪毙》《雨来没有死》。
它们有什么特点?(都是围绕主人公、干什么来取题)
课件呈现第二种:《望着妈妈笑》《我们是中国人》《对谁也不许说》《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
这样的小标题可以吗?有什么特点?(这些小标题也都是围绕雨来取的,不同的是都采用了课文中的一句话)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教师通过默读、浏览等方式,让学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并通过对两种取题方式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说说印象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雨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游泳本领高超、调皮可爱、机智勇敢)
三、对比阅读,品读人物
(一)聚焦重点,比较阅读
1.雨来为什么被称为“小英雄”?你认为课文哪个部分最能体现雨来的英雄气概?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四部分,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鬼子是怎样对付雨来的?雨来又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提取关键词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汇报感受
1.出示要求:完成表格,在小组内汇报交流,互评互改。
2.成果汇报:各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互学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做评价与补充。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互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分享交流,靠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协助获得成功。】
(三)默读批注,品读人物
1.在与鬼子的交锋中,雨来最令你敬佩的举动是什么?
(学生阅读批注,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2.出示“雨来被拷打”的画面,看图读文。要求用横线把描写画面的语言画出来,自由大声地读一读。
3.鬼子是怎样对付雨来的,哪些语句最让你气愤?
【设计意图 图文对比,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品词朗读,引起共鸣
(一)关注动词,体会“残暴”
师:这段话中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把鬼子的凶残写具体的?让我们一起圈一圈这段话中描写鬼子动作的词。(“弓,伸,扭,拉,打,揪、拧、抓”)
这段文字就是抓住了鬼子的动作,把鬼子的残暴写具体的。
(二)换位思考,感受“勇敢”
当你读到哪个词的时候你最难受,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想象画面、述说感受,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再读”更使学生感同身受。】
(三)对比朗读,理解“无助”
1.同学们,谁注意到课文把鬼子的手比作什么?(鹰的爪子)
2.我们来对比两个句子:
(1)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2)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像鹰的爪子一样的手,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3.请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反复品读,走进“英雄”
1.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的敌人,雨来依然顽强不屈。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雨来?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三次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教师范读重点句子,学生练读。
(出示三句话,自由练读)
(1)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3)鬼子打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朗读时,要一次比一次读得坚定,最后一次在“说”后停顿,吸足气,将雨来宁死不屈的决心读出来。
(五)分角色朗读,整体感受
相信大家一定被雨来的机智勇敢、宁死不屈所感动了。那就讓我们一起深情地诵读来表达对他的崇敬。(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
【设计意图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或者朗读不够情真的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在本环节中,教师紧抓关键词句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朗读、转换角色朗读,学生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人物的精神品格,碰撞出情感的火花。】
五、了解背景,走进人物
(一)补充资料,畅说想法
抗战时期,日寇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看文字——
课件出示:日本侵略者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制造了“阜平平阳惨案”“易县寨头惨案”“平山岗南惨案”“进陉黑水坪惨案”。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设计意图 资料补充,有助于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观看影片,激情励志。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英雄雨来的壮举吧。(播放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电影片段)看完之后,你想对雨来说什么?
【设计意图 这里,从文字到画面,不是简单的“视觉”跳跃,而是认识与情感的飞跃。】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使命。
(一)默读故事《夜送鸡毛信》,交流感受
(二)推荐作品,激情结课
课件先出示《海娃》《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王二小》等影视作品,再出示王二小、张嘎、雨来、海娃等名字,最后出示“铭记英雄,缅怀英雄,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二句。
【设计意图 通常的阅读教学,“拓展”不能少。战争题材类课文的学习,“拓展”更是少不得。有了拓展,便有了情感的升华。】
总评
这个设计有下面三个特点。
一、注意情感基调的把握
战争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把握基调”是重要的原则。执教者在课始就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将教学“锁定”在了凝重而又雄壮的氛围中。
二、资料的补充与文本的拓展
背景资料的补充、影视资料的补充、《夜送鸡毛信》文本的拓展等,特别是在课尾,教师推荐《海娃》《王二小》等多部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观看,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效地升华了学生感受英雄的情感。正所谓“课堂小世界,课外大舞台”。
三、对文本的处理
《小英雄雨来》是篇长课文。如何实现长课文“短教”?教师的设计匠心独运。即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第四部分”的学习上,其他部分以预习或自学的方式简单带过。这是“取其一端,不及其余”之高招。阅读教学常犯的错误是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都不到。因此,学会取舍,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取舍,不要说像《小英雄雨来》这样的长课文(当然,它还是一篇略读课文),就是短课文,想在一个课时实现课文学习的实效,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以为,执教者的这个设计是既有才智,又有睿智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