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治疗该类骨折多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而选择何种术式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为此,针对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展开研究。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1~69岁,平均(45.17±15.62)岁,有男26例、女24例;观察组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5.29±15.86)岁,有男28例、女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均对研究知情,自愿配合研究。本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行全身麻醉,于肩前内侧作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胸大肌和三角肌,使肱骨近端骨折处显露,对骨折端进行牵引和撬拨复位,再采用锁定钢板固定于肱骨大结节外缘,采用螺钉固定钢板,关闭切口。
观察组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行全身麻醉,于肩峰外侧作横向切口,对三角肌纤维予以纵向钝性分离,在肩外展位下对骨折端进行牵引和撬拨复位,再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经三角肌对骨折端进行固定,拧入锁定螺钉,X线透视下确认复位固定满意后,关闭切口。
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优、良、可、差分别为肩关节功能评分≥90分、80~89分、70~79分、<70分,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1]。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 50 210.87±62.01 17.59±3.25 15.73±4.16观察组 50 148.15±41.34 13.61±2.23 10.29±3.85 t值 - 5.951 7.140 6.786 P值 - 0.000 0.000 0.000
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n(%)]
肱骨是人体中典型的长骨,主要分为一体两端,其近端靠近肩关节,发生骨折的概率较高,发生肱骨近端骨折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导致其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上需针对肱骨近端骨折实施积极有效治疗[2-4]。
内固定术是临床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以往多采用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近年来,随着锁定钢板的逐渐应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多采用锁定钢板作为固定材料[5-7]。以往,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主要是通过切开复位,但切口复位的创伤性较严重,术后患者恢复会受到一定影响[8-9]。而相比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主要是通过小切口将锁定钢板插入至患者肌肉层深面,有利于减小手术切口,减轻患者机体所受创伤,同时,还可通过锁定螺钉进行加压锁定固定,确保骨折端固定稳妥,有利于促使患者骨折端血运恢复,为其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10-12]。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在肱骨近端骨折中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切实可行,可有效起到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骨折愈合、促进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等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