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娜
【摘 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增强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学困生大多对英语学习没兴趣、没信心、不思维、不参与。本课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提升学困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68-01
问题提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和培养“学生能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每一个老师思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学困生很难有成长发展的空间。英语学科学困生普遍在课堂上的反应是听不懂、学不会、不参与、不思維、没信心。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核心素养层面上的目标,尤其是思维品质这一层次的目标。
心理学从学习障碍定义学习困难,主要研究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障碍,例如学习困难、注意力困难、语言加工困难等等。本文讨论的学业型的学习困难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效视角的,是学习者因内在和外在因素导致的暂时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的现象。而非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障碍。设计背景
本案例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设计思路,注重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主题探究主题当中的意义发展思维品质,所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接,提供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无论何种语言,其输出形式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其展示的都是人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语言不仅仅是“念”和“背”,而是“说”和“写”。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其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对于英语学困生而言,课程设计要能够分解学习难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鼓励他们“说”和“写”。
本案例的阅读材料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6 Design Lesson1 A Matter of Taste。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三幅著名的画作。文章结构清晰,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分别介绍一副画作。课文旨在通过对三幅画作的描述,引发学生对“品味”的思考。教学环节
Step1 warm-up
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教学指令为:Do you know these paintings and their painters? Do you know any other works by these painters?
英语学困生主要特点是对英语语言现象不敏感。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记不住、没兴趣,教师也通常将其定性为不努力。如何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解决英语学困生学习的关键。促进学困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设计清晰有效的问题,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用所提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在本课时的导入部分,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分解学习难点,在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为学困生能够积极参与接下来的学习预留空间。由此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
Step2 Look at the three paintings, tell us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y?
在进行阅读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画作,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出喜欢哪一幅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等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之前,教师需要提供精准的知识输入。之后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Step3 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 the three paintings.
运用已知的知识来恰当的、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容易。本环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供思维的空间。学生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还要注意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挑战性。因为教师已经在上一环节做了铺垫,排清了一些语言障碍,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很快便参与进问题的思考中来。教师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引领,学生积极思维表达自己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品味”,尊重他人与自己“品味”的不同,不因为自己与别人的“品味”不同而妄下评论。结语
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不是一朝一夕丢失的,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起来。参与能够让学困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收获的感觉,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困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培养自信心。通过问题的设计,使英语与其生活、兴趣相关联,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