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史学研究者表明:“历史学科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强大的社会功能无疑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巨大压力,然则中学历史学科教材所涉及到的史料时空跨度大,线索繁杂,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历史教师总注重“课标内容”、“教学要求”等教学任务或目标的完成,容易忽视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性,那么,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丧失不可避免。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意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78-01
“历史课像在说故事,”“这堂历史课没有历史味,更像政治课”等的说法层出不穷。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各种改变,如何让历史学散发魅力,用学科本身使学生的能力与方法得到落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养,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历史教学在逐步丧失其本身的学科特性,有着诸多因素:
1.课堂准备不足。
时下许多学校都在进行导学案教学,其出发点是发挥集体教学智慧,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负面影响不断,即一份导学案使不少教师省了不少事情,不积极钻研教材,不领会教学指导意见精神,手拿一份导学案充满整堂课,学案不离手,甚至抛开教材,其本质还是教学准备不足,更多的是教课而不是上课,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2.强化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给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和目标,也在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教师似乎对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唯怕丢失哪个教学目标,好像这是教学的失败。有专家曾指出一堂课不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能突出一个主题,讲清楚一个问题就足够,但不少历史教师视教学目标为教学灵魂,不断强化,不讲究课堂艺术,丢掉历史本性。
3.缺乏了解学情。
我们不可否认历史认识的一个基本规律或特性:过去的、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再现的,只能再现或者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某一部分的记忆。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学生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去完成它,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能是短暂的,缺乏长久效应,会经常形成前面学了后面忘,后面学了前面忘。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不尽人意,关键是没有引导学生用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历史情景中体会枯燥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故事中去认知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教材和历史思维拓展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自己学习历史的进步。一、时序意识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时序性。因为时间是从纵向反映历史事物的前后顺序及其演变交替的因果关系,是构成历史的主要因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时序思维能力又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历史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过程,如果没有明确的时序意识,学生就会把诸多历史事件看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不可能明白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可能搞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如果能够翻阅一下中外历史课程标准,也可以发现,进行历史的时序性教学也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美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按时间顺序的思考能力,即培养清楚的历史时间意识——过去、现在、未来——以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进程……。二、人文意识
从历史知识所揭示内涵来看,它能促使学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历史教学的学科特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运用德育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使德育的视野、思路更为开阔,师生面对历史史实与相关的素材,尽可能地利用一些人文资源例如热爱生命的素材、积极人生观素材、道德情感素材、合格公民素材、民族精神素材、爱国主义素材、开放意识素材来贴近学生的人性,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一般历史教学的人文目标会表述为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培养学生什么什么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让学生在看过去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去体会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也只有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所具有的特性。
教育的人文性过程不排除有直白的显现,但更多的是隐含在历史的评述中,把德育意图自然而然实施于无形之中,这让德育变成一种容易接受的活动,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展开历史德育过程。三、史证意识
论从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
“论从史出”的含义不同的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解释为:“一种处理观点与史料关系的主张。……根据这一主张,史和论是应该统一的,观点与材料是应该统一的,但统一的基础是'史'或'材料';论不能代替史,在史之中,不在史之外。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大量的、充分的、可信的史料,加以合理的安排,通过对史实的讲述,把观点体现出来;只要把真正的史实摆清楚了,观点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的方法在一节课内是不能让学生完成掌握的,之后的课堂教学、训练测试中,要不断强化,并进行方法总结。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结论的不同表述方式,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史”与“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四、探究意识
从教师教学历史的角度来讲,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困难在于它的探究性,即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包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二者往往是很难完全分开的),对于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社会、学校、教师都非常重视,并展开积极探索,克服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和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各种思维并用,力求求异求新,要根据历史事件与历史时代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应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探究的灵活性。
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讲,作为思维探究能力的发展,会改变学生对待学习历史的态度和观念,会突破死记硬背的旧方法,多思考、多理解,更好地凌驾于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史实,对历史问题进行创新和发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有效地配合历史教师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2007年2月.
[3]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大纲》,武汉出版社,2012年4月.
作者简介:江政,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中学高级,多年任教高三历史学科,先后三次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县、市获奖,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