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越来越成为独立学院在民办教育中制胜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62-02
獨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以普通四年制高校为主要形式的我国独立学院,不管从设立初衷还是现实需要、从学生生源还是师资结构看,人才目标必须牢牢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或高水平大学的母体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分工,错位发展。[1]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是增强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的关键。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一、“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定义。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双证书”“双职称”“双素质(双能力)”“双证书双能力”四种。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了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3]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等需要,2015年教育部高教司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补充,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不但包括“双证书”“双职称”,同时还应包括相关实践工作经历、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等“双素质”“双能力”“双来源”等内涵。[4]二、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是独立学院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5]解决经济问题最关键的人的问题。当下社会一方面存在企业用工难,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即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创办,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也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建设一支符合应用型大学要求,既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独立学院介于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六个独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新形势新问题,独立学院需要更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凝练自身的特色。适时建设一支与培养需求相对应的师资队伍,使之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关键所在。三、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范要求,已基本建立了一支以自有教师为主、部分聘用本部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的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015年,应对国家引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教改革形势,独立学院纷纷抓住机遇,适时转型。浙江省22家独立学院全部申报、并被确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四所独立学院被遴选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经过两年的试点发展,独立学院按照应用型建设要求,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参加企业实践与开展资格认证相结合等原则,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办法大力加强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应用型专业将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将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80%以上”[6]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要求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双师双能型”师资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如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占比为14.21%[7],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26.8%[8],但还远远不够。学院内各个专业之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师资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相差很大,师资水平非常不均衡,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自有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本部,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年龄偏大且长期在高校,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新进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从校门走向校门,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具有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比例不高,使得一些对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较高的教学任务得不到很好地落实,难以实现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9]
2.“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独立学院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投入到教师培养的经费十分有限,培养力度明显不够。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还在探索阶段,政府、行业、企业在参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不强。独立学院生师比在20:1左右,专业课教师周学时普遍12学时以上,公共基础课教师周学时16学时以上,某独立学院个别专业教师周学时曾高达24学时。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不得不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教学和校内工作上,他们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能力。目前仍存在挂职锻炼企业、培训基地少、培訓渠道不通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安排不合理等相关问题。[9]
3.教师队伍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不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仍旧偏重于对科研论文、课题的考量,对实践技能没有明确的要求或有一定要求但占比小影响不大,这显然与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目标不匹配,也使教师对自身实践能力自我提高动力不足,挫伤了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四、建设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好政府、行业企业、独立学院以及教师等四方面各自不同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建设一支教学质量好、应用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应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从以下四方面发挥好主体作用:
1.更新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独立学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发展大讨论,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改革,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精准定位,实现特色错位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师资队伍发展理念、思路、目标、任务,制定科学长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加大投入,确保有足够的经费,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在学校本部优秀的导师团队的引导、帮扶、培育下,真正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引育并举,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1)坚持引才,发挥“输血”功效。根据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差异化引进机制。独立学院不仅要利用好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还要引进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更应加大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一些专业方向对口、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长期在行业企业工作,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意识。通过加大力度引进这三类教师,快速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重视育才,实现“造血”功效。要高度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程。保障师资建设经费,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制度。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访学,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讲座,把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定期进企业学习和工作作为一项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多走出学校,主动开展企业咨询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转化科研成果;支持鼓励教师担任各行业评委;支持鼓励教师考取更多的专业教学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举措,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
(3)创新机制,增强“活血”功效。通过搭建课堂教学的竞争平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砥砺教师能力素质。支持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与其他独立学院、应用型大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经验和方法。
3.产教融合,构建校企互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加强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实现转型发展、培养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独立学院要加快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主动对接企业,构建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基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引领师生融入企业环境并投入到行业实践。通过产教高度融合、形成强大的生产、研发能力与宽阔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专业发展基地,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
4.政策引导,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根据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将教师个人发展和学院发展的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以往以论文、课题数量论英雄的评价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理论教学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定、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薪酬激励的重要指标。对于学校已有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出国培训和项目开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在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显性倾斜激励,激发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动力,主动将“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 [10]
5.构建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环境。
独立学院可采取精简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减少相似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和重复建设,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既提高了专业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又为教师从事科研实践提供充足时间。[11]建立每一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成长档案,将教师每年的业绩成果、培训资料等材料收录整理,引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提高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12]
注: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533735)资助
参考文献
[1]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许为民,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8期,44-4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3]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0804/t20080403_110098.html.
[4]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陈小强,大学教育,2017年10月,177-179.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
[6]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7] 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暨阳学院为例,张国超,[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6 年6 月.
[8]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王鹏,科技经济导刊,2016.33 期,200-201.
[9]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张文利,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0月,第31卷第10期(上),266-267.
[10]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梁迎春、陈卫平、朱春英,教育与教学研究,第29卷第七期,2015年7月.
[11]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武新玲,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月,第10卷第11期,254-255.
[12] “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詹先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15-400.
作者简介:周爱娟(197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从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