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兰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我认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阅读教学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习作要求,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种安排降低了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第二学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他们在经历了低段的学习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积累,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初步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具备比较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过程逐步有序、完整。在这一学段,课标明确提出了这样的习作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
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
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
左右。
根据课标要求,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些习作训练: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信、写命题作文等。除此而外,我认为教师还要善于发掘课文中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进行习作训练,而不能单单限于每一次单元结束之后的习作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尤其要利用好语文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用文本、巧用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到行之有效的习作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想写、能写。
如何有效地借助语文课本,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方法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作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习作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还要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受到某种精神体验与启发,借课本中的“文”,让学生学到更多学习语文的方法。在习作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写什么。如在读书课上,我要求学生对写得精彩、精妙的课文和片段做到熟读成诵。这样一篇一篇地閱读,消化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分析事物、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认识将日渐提高,词汇句式也日渐丰富,这就为写好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都要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作者从两方面介绍了松鼠,即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描写外形时,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然后从四肢、面孔、眼睛等方面进行分述。描写松鼠的生活习性时,分别从活动、搭窝、食物等方面叙述。通过对松鼠外形与生活习性的描写,展现松鼠是一种美丽而又机灵的小动物。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认识松鼠、了解松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松鼠》这篇课文的学习,知道描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并抓住其“外形”与“生活习性”,在课堂上口头描述。最后,学生相互评价,教师集中点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加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读是写的基础,深入的读和深切的感受是写的源泉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井底之蛙》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如同走进了东海,感受到了“东海之大乐”,体会到了那份见多识广的愉悦。同时,我也认识了一只安于现状、目光短浅、骄傲自大的“井底之蛙”。学生在明白这则寓言的哲理的同时,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展露。通过对青蛙“快活生活”语段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悟,学生对“青蛙浅井之乐”有了大致的认识。在习作环节,通过课件,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了充分调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梦想的翅膀在放飞,学生思如泉涌,顺畅写出了“东海之鳖的大乐”。在课堂交流展现中,我们目睹了学生的风采,感受到语文课堂通过有效的读也能促发学生的习作思维。
三、找准阅读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为读写结合留“话茬儿”
还是以《井底之蛙》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留的“话茬儿”也能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文着重介绍了青蛙的“浅井之乐”,当它听了东海之鳖的话之后,顿时“瞠目结舌”,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见识是多么短浅。而学生在朗读“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一段后,知道此段用的是总分的构段方式。教师说:“在一会儿的学习中,我们也要用到总分写法。”因为课文里鳖的一席话只是关于东海的介绍,而没有具体写“鳖之乐”,话茬儿一留,就为后文写“鳖的东海之大乐”埋下了伏笔。在教师的引导、朗读感悟、视觉听觉冲击之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洋洋洒洒地写下“鳖的东海之大乐”,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地畅游于广袤无边的东海之滨。
找到读写的连接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不把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看成只有作文要求的那点内容,把习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把习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平时的练笔中,少一些字数限制,多一点随文感受,教师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适时点拨,学生才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
四、让学生学会积累摘录,为习作奠定语言文字基础
到了中年级,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做摘录笔记的方法。积累摘录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如果对读书、对阅读没有兴趣,积累摘录就无从谈起。所谓兴趣,就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总之,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那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要积累摘录,奠定语言文字基础,就要通过阅读。而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根本无暇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指导,顶多是看看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而已。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录本,并为自己的摘录本取名字,“我的积累小屋”“美句佳苑”等動听的名字也应运而生。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并在读书课上将摘录的词句与大家分享。当学生摘录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再对部分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保持着阅读摘录的兴趣。除此,我还鼓励学生对课外阅读中的佳句进行摘录积累,让学生朗读一篇他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给大家听,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其他学生可以说说听到了哪些优美的词句;用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学会运用词语;还可以说说文中哪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说听了文章之后自己的感受……最后选出回答最有特色的学生,将学生自己制作的摘录卡片送给他,以资鼓励。
五、巧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多习作的机会
“借鉴例文,引导模仿。” 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有大量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而且大多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也是很好的作文范例,更是学生仿美创美的范例。课文中或生动鲜明的形象,或真挚美好的感情,或丰富神奇的想象,或使人流连忘返的景色描写,无一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创造美的养料。
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将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从阅读到习作的迁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介绍了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当学生学习完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之后,我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选取一处熟悉的景点进行习作。让学生在阅读与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把教材的语言和情感变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这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角。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开放教学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小课堂,大作文”的特色,实现了感悟与对话、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吸引着学生全程参与。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借助阅读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这对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之,习作又是阅读的升华,因为在阅读中的所学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写”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研读文本,发挥它对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作用。其实,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充分重视阅读教学,阅读得法,学以致用,必定能让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天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