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泓 郭琦
摘要 通过对汉绣的调查、走访,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汉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重获新生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汉绣传承与创新、保護与开发过程中原真性和活态性的关系,为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汉绣 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67
0引言
汉绣是湖北地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刺绣行业中以粗犷、浓艳独树一帜,富有浓郁鲜明的荆楚艺术特色。汉绣制品早在1910年南洋赛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闻名中外。随着时代变迁,汉绣渐渐衰落而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誉为荆楚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汉绣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汉绣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汉绣发展现状
1.1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汉绣的扶持
为了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国家从2006年到2014年先后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完善了继承“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在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汉绣名列其中。
政府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发掘和保护汉绣,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除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日常工作经费的划拨、补贴,传承人也有了一定的传承经费。创新开展“政府引导、企业运营、传承人参与”的非遗保护“武汉模式”,成立了汉口前进四路169号汉绣研究制作中心、武昌区昙华林汉秀基地,汉阳区的武汉市汉绣博物馆、武汉新民众乐园“汉绣精工坊”等,发展了上千名绣友,绣坊也增加至几十家。这些场所除了展出民间收集整理的藏品,还聚集了诸如任本荣、张先松、黄圣辉、姜成国、任炜、王燕、王子怡等一大批优秀的汉绣传承人的作品。普通老百姓不仅可以欣赏汉绣制品,购买汉绣商品、体验汉绣,零距离领略最原汁原味的汉绣艺术风格,还可以拜“非遗”传承人为师,学习汉绣技艺。
1.2各类机构、学校对汉绣的研究与学习传承
近年来,汉绣“非遗”传承人建立了多家个人工作室,和文化部门合作出席的一些文化活动宣传汉绣,和残疾人保护中心合作无私帮助残疾人学习汉绣再就业,和一些大中专院校合作传承汉绣技艺,培养了不少徒弟和爱好者。
除了社区,学校也成为激活“非遗”汉绣生命力的引擎。武汉地区的很多高校都成立了非遗团队,对汉绣的历史脉络、针法技艺、文化价值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研究。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教授主编、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共同编写出版了专著《荆楚汉绣》,源自战国楚地的湖北汉绣步入学院派,社会认知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武汉商学院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汉绣专业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建立了汉绣研习班,江汉大学、武汉大学开设了汉绣工艺传承与实践公选课,育才小学、武汉十九中开设了汉绣兴趣班,武昌职院建立了汉绣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平台,江汉大学汉绣研究实践基地、市二轻工业学校汉绣艺术传承培训基地、武汉关小学汉绣艺术教育基地等纷纷被正式授牌,充分挖掘“汉文化”校本课程资源,使汉绣这一古老而又美好的工艺让更多的青少年人接触并学习。
汉绣作为非遗、民间技艺走进社区、课堂,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熏陶和艺术修养提升的途径,更能学习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将精神带入专业领域,提高传承人队伍素质,改善传承人知识结构。同时也成为创新创业课程,发掘了民间技艺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3汉绣在创意文化产业中的多元发展
汉绣流传到现在,一直以来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除了传统的四大类如民俗文化用品、宗教文化用品、舞台剧装用品和民间灯会庙会用品以外,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汉绣品牌,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汉绣四大流派欣欣向荣已如凤凰涅粲,浴火重生。在武汉市繁华街市如江汉路、吉庆街、汉街、昙华林、红巷艺术城、等都可以看到各种汉绣商品的商铺,既有时尚的手机盖、手工刺绣挂件饰品、手工刺绣贺卡,也有手工刺绣工艺品、手工刺绣服饰、手工刺绣纺织品如手帕、真丝围巾、男士领带、女士挎包等等,种类繁多,涵盖生活用品系列、服饰系列、配饰系列、旗袍系列、家居系列、高定系列和衍生品系列等。
经过品牌的包装,汉绣制品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推向了市场。高端产品一般都是汉绣传承人原创的、纯手工精心制作,如收藏品、高级定制的包括汉绣服装等奢侈品系列、外事礼品、商务礼品。2013年出席博鳌论坛期间,湖北省有关领导会见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并向他赠送了由著名汉绣大师杨小婷制作的本人双面人物绣像,这件城市特色礼品深受比尔·盖茨的喜爱。低端产品则包含一些轻便、便宜的汉绣日常用品和衍生产品,以及具有湖北各旅游景点特色的汉绣旅游纪念品。
多元化的汉绣产品满足了大众化的消费市场,又与高端的正宗汉绣实现市场互补,使汉绣这一传统工艺传播得更广。
2汉绣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再思考
汉绣发源于战国楚地,清代起自成流派,是以武汉为中心、辐射湖北全省的民间手工艺。千年源流,万种风情,饱含荆楚大地的民俗文化。汉绣作品的创新以及激烈的汉绣理论争鸣,将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以任本荣为代表的传统汉绣手艺人认为汉绣是一门传统工艺,不适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开发,特别是机绣、喷绘的应用,那样就会改变这门传统工艺的传统面貌,汉绣的艺术魅力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将不复存在。任本荣是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是目前唯一精通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及产品造型设计制作的民间艺术家。他虽然年逾古稀,但一直坚守着2000多年来“原生态”的纯手工制作方式,依旧坚持画图样、一针一线绣汉绣,固守着汉绣的本真,其匠人精神被世人敬仰。
以中国青年工艺美术家、年轻的汉绣大师杨小婷为代表的现代汉绣工作者则对汉绣进行了产业化的开发及包装,改变了传统汉绣的制图模式,采用电脑制图;在题材上也加以创新,加入现代文化事项;产品融合了绘画与刺绣的技巧,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一些现代油画、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绣品更是受到市场的认可与推崇。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专业角度来看,两派风格的“守”与“变”之争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原真性”和“活态性”的体现。保护“原真性”,就是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不是静止的,会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呈现出“活态性”。这就说明将属于非遗的传统手工艺仅仅进行历史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入现代人的需求进行调整、创新。
汉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活态传承”,即不仅要传承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再创造。在传统与现代问寻求创新发展,必须走向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汉绣市场化、产业化,在保证传统纯手工技艺不失传、消亡的同时,让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来打开市场并满足当代需求,将让汉绣走出博物馆和收藏室变得更有生命力,这样的传承将更有价值。
3结语
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才是让它如此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汉绣的传承不仅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地域工艺文化延续的文化性行为。汉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与工艺的特色为基石,将传统技法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再创造,既保留传统艺术特色,又焕发出现代艺术魅力,使当今消费者对现代汉绣产生本源文化的共鸣,让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鲜活生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