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18-08-25 19:52蒋分明
课外语文·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导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蒋分明

【摘要】去年送教下乡时,我到几所学校去听了初中语文课。每节课,我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在对这些课的整理中,发现很多老师以问题推进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一节语文课,教师至少提十多个问题,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甚至二十多个。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老师的提问太多、太杂,很多没有思维含量,不能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过去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现在变成了“满堂问”。因此“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翻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这意味着,教学的要领是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学。如何带他们走出困境?如何让学生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好的引导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启明星。语文课堂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特别是要精心设计好主问题。那么,主问题导学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

课题所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往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根据课题设计提问,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重点内容的阅读和探究。如教学《孔乙己》,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进入思考状态,文章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再梳理写了哪些事,看它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可得出:从他衣服可以看出,他是个懒惰、好逸恶劳的人;从他满口之乎者也的话,可以看出他是迂腐不堪、想保持读书人身份的人;从他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可以看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从他从不拖欠,按时还酒钱,可以看出他是个诚实守信的人。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对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入手

课时目标由几个小目标组成,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目标。这一目标,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因此,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如教学《社戏》,在教学目标里面有一条是感受平桥村里淳朴的人情美。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与里面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说说理由。学生说愿意与双喜、阿发、桂生交朋友,从中感受到了小伙伴淳朴的人情美。

三、从课文主旨入手

课文的主旨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在文章中起到统率全文的作用,因此提问要围绕文章主旨进行。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的意图是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而赞扬北方的抗日军民。我设计的主问题是: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得出结论: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作者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赞扬北方的抗日军民。学生弄懂了主问题,对主旨的理解就把握好了。

四、从文章重点入手

课文有重点内容,把握了重点内容,文章就把握好了。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文章的重点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据此提出了勾连童话中各个人物的主问题:“谁是‘皇帝裸奔这场闹剧的第一责任人?”围绕这一主问题,学生结合文本对“第一责任人”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狡诈、胆大、演技高超的骗子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他们是制造骗局的行骗者;有的同学说,虛伪、自私的大臣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他们是让骗局继续的助骗者;还有的同学说,皇帝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他虚荣和愚蠢让骗者有可乘之机,让大臣不敢说真话……通过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同学想法达成一致:小孩揭穿骗局,他不需要对这场骗局负责任;百姓随着孩子说出真话,因此也不是第一责任人;骗子要对闹剧负责,但如果不是皇帝不够明智,骗子的骗术也不可能得逞,所以骗子不是第一责任人;大臣帮助骗子行骗,但这是因为皇帝不能采取合理的方法去判断大臣是否称职,大臣迫于压力而撒谎,因而大臣不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昏庸、愚蠢、虚荣的皇帝才是这场闹剧的第一责任人。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就基本上把握好了。

五、从文章难点入手

在课文学习中,文章的难点犹如挡在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教师教学中要对学习的难点、疑点设计问题,以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弄不清楚。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于勒是文中的主人公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的篇幅上、文章的主题上思考,明白了文章主人公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疑点解决了,课文就好理解了。

六、从文中关键句子入手

课文的关键句子,或抒发作者感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统领全文内容。抓住了关键句子的理解,对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学《孔乙己》一文,课文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据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孔乙己是“大约的确死了”?据此分析:从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的特殊身份、短衣帮对他的嘲笑,因而他是“大约死了”,可以看出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孔乙己的个性特征、丁举人之流对他的迫害,因而他是“的确死了”,可以看出人物悲剧的性格原因。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设计,但千万不要忘了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定教。教师可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学会提问。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时,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可以找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导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