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主要特征,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在于:要因时因地制宜、与企业需要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立足学生的发展,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为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创设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企业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以“认识自我,感悟思考,激发潜能,完善人格,适应职场”为心理教育目标,以“七个一”(一课、一室、一栏、一群、一箱、一库、一刊)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培养适合企业所需要的高素养人才,促使学生身心协调,知行合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中职生是指在中职学校念书或刚毕业的学生,主要目标是学好技能,走向职场。这一时期,他们具有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渴望成就与畏惧挫折的双重矛盾,精神生活方面要求摆脱成人,心理上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敢于奋身追求,打拼职场,享受超越平庸的自豪,又因长期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害怕挫折和失败。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的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更加严重,更明显的不同是职场择业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1)职业目标不明,不知如何将所学技能与职场需求相衔接;(2)职业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读了中职学校,就开始对自己自暴自弃;(3)职业角色模糊,难以做到从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的过渡;(4)职业适应不良,不能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
由于中职生心理发展与职业素养需求的不平衡,必然会引起诸多的心理困扰与烦恼。职业素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软实力,是中职生从“学校人”过渡到“准职业人”内在品质的综合体现,其中的核心一环就是心理因素:阳光心态、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职业意识与职业适应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从“心”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帮助他们适应职场需求,提升职业素养意识。
二、心理素质视角下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
(一)融合职业需求心育理念,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基于协同育人理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建立全人教育理念和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心育项目,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走访调研,我校成立中职生职业素养课程组,开发相应的课程。职一、职二课程以每周2节排入学期课程总表,职三年级以企业培训模式进行集体授课。课程主要内容有,职一级:成长的翅膀、时间管理、目标引领、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职二级:阳光心态、问题解决、销售自己、服务意识、形象礼仪;职三级:职业规划、成功求职、创业精神、企业生存。具体见图1、表1。
职业素养课程开发设计遵循几个原则:
1.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性的原则。让职一级学生“心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让职二学生“思动”,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职业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让职三学生“行动”,这是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根据自身优势、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职业规划,现场模拟求职所需的心理品质,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生存之道等。
2.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职场对接相结合的原则。跳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圈,针对中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求,心理教师到企业调研,比如到搜于特、卡蔓、毕升、宏洋、俏迪等企业,系统化认识企业,理解企业人才运作机制,掌握企业人才选育用留的动态原则,并根据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特点和企业用人机制,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尽量达成企业所需职业素养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3.课程体系内容开放性的原则。虽然我们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但这些课程也是随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专业设置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灵活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时机,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模块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比如在连锁经营专班、三品专班、卡蔓专班开设《营销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尽量使心育效果最大化。教师围绕职业素养课程开发核心知识点,不定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更换和教学设计的再设计等。
(二)开展“职业素养月”活动,提升职场心理适应能力
中职生职业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理想和企业精神)和能力(交往表达、思维训练、技术实践、专业精深)。我们学校心理团队和职业素养团队教师把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与职场对接”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索构建具有中职学校心理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围绕中职生职场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等,形成极具职业心理特色的“职业素养月”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包括:认识偏差纠改、合理情绪调节、竞合意识训练、有效沟通表达、耐挫能力锤炼、自我效能激励、意志品质培养等。通过三课结合的方法(三课指课堂、实践课、活动课),在引导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学会换位思考、沟通合作、职场适应的能力,培育中职生内在职业素养品质和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
此外,心育教师通过共同开展各类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比如:“让我更出彩”户外心理拓展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心理故事演讲比赛,“点青春·亮职场”的职场心理适应风采大赛,“拾梦蜕变”职场形象礼仪大赛,等等。
(三)渗透心育工作,发挥家长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育人功能
利用家长学校进行职业心理知识教育,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链接,加强家长对孩子的职业素养培育,如: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最后一搏,帮助孩子适应职场》,并给家长发放《中职生职场适应小贴士》,举行“爱与和谐”亲子活动等,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中职生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面对职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养。邀请在企业就职的家长到学校给中职生作面向职场的主题讲座——《职业素养——职场人才的软实力》,现身说法,对中职生更有触动,发挥家长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育人功能,搭建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家校协作桥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育教师通过走访学生所在的家庭、社区,与家长亲密接触与交流,了解家长的管教方式,家长对中职生群体的认识以及对孩子未来职业的规划,帮助家长纠正培育中职生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促使家长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教育技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品质提供稳固保障。
三、特色助推,师生共进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同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心育功效,提升中职生适应社会职场的软实力,帮助中职生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通过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培育特色第二课堂,发挥家长学校功能等方式,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深入探究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坚持生本主义理念,放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终身教育,以职场需求引领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心理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当然,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强制行为,变得毫无意义。符合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素养课程从“心动”到“思动”,从“思动”到“行动”,全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内化,加以强化,切实提高心育实效,提升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业素养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