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2018-08-24 10:50谢治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于勒教学内容课文

谢治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课文,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任意为之。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这就涉及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受到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教材范文、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呢?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总结出如下几个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教学内容的确定绝不能漠视学生的基础和需要。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和需求是不一样的。语文课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在学生的认知差异中抓住教学契机。新课程要求教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據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过高,学生不容易掌握,过低,学生又不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已能,让展开的教学不是从“0”开始的,而是根据已知已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未知未能,根据未知未能确定发展目标和教学内容。

下面是笔者执教《雪》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也正由于此,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教学片段一:

(赏析“朔方雪”,学生在朗读这部分之后)

师:作者是怎样描绘“朔方雪”的?

生: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生: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生: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

师:“朔方的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朔方雪”的描绘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旋转而且升腾……

生:不知道。

生:(面露难色)还没有想好。

师:不要紧,再想想。

(教师扫视了一遍教室,还是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在座位上应答。教师等了一会儿,又说:想好的请举手!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课堂因此陷入了冷场的状态。)

这个教学片段,客观而论,教师由于预设不足,在课前的备课中缺乏预见性,对文章的难度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缺乏认真的分析,造成问题的设计偏难:“朔方的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朔方雪”的描绘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学生作抽象的归纳和概括,需要学生深入研究文本,而本课的文本情感含蓄,寓意深刻,要让学生准确理解却非易事。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需要。

二、巧妙利用课后习题资源确定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课后习题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确保教学目标正确,教学内容合适,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有效地进行语言实践。林富民先生认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程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王荣生先生也曾对课后练习的重要性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是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王先生的论述虽然是针对练习题设计本身而言,但也足以说明课后练习对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余映潮老师利用《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的教学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长大啊!”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一、练习二的信息)。

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提示了练习的操作步骤和教学形式,给教师实施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这个教学案例,余老师根据课后练习,提炼出如许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翔实具体,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益。

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的这一性质,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把握语文课程语言的工具性、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反应的多元性、极强的实践性等特点,据此处理语文教材,确定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任务,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依赖语言和文字进行认识、感悟、思考、获得。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和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必然要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指向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指向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规律,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是余映潮先生执教《蝉》的教学片段:

师:朋友们,(把)书打开,还有手上的笔。好的,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生:《蝉》——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直到课文毕)

师:读得好,现在大家看黑板。咱们学习的《蝉》,如果在前面要加一个字,应该加一个什么样的字?这个字应该是一个动词,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应该是“鸣”。

师:鸣蝉,知知不休的小东西呀,那么响,响彻一个夏天。但是如果要表达作者的意思呢?他难道仅仅是为了写一只鸣蝉吗?好的,咱们继续读。刚才的朗读还差一点情调,这是一篇写蝉的小散文,作者有一点微微的埋怨,但是又有深深的感动。这要读得深沉一点。

师示范:“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慢慢地读,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間。好,再来一遍。

生:今年,蝉鸣得早……

……

这个教学片段,余映潮不断地向学生提问,每提一个问题,他都要引导学生来回答,回答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整堂课,学生重复读了六遍课文,每一次的情感都有变化,每一次的感受似乎都有不同。他还要求学生在每一段的旁边,通过体会作者文字的变化来概括作者对“蝉”情绪的变化,从而了解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每个学生都当堂写了一篇表达自身情感的小文。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读蝉、背蝉、悟蝉,读、背、思、写有机结合,教学迷人、充满诗意。

四、把握文本间的联系确定教学内容

纵览各册教材,不难发现,前后课文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的是主题上的相关,有的是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有的是读写要求上的承接,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有必要关注前后课文之间的联系,站在语文系统的高度,确立最适合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走向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下面是余映潮老师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寓言的特点,粗知寓言的读法。(5分钟以内)

第二步,切入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读,18分钟左右)

1.诵读课文,同学们自讲这则寓言的大意。

2.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评议。

3.运用一定的句式,说说赫尔墨斯这个“人”。

4.组织讨论,确定需要重点品味的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5.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6.表情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7.教师小结阅读方法,指出阅读理解寓言的方法之一是品味关键的词语。

第三步,过渡到课文《蚊子和狮子》。(自读,16分钟左右)

1.同学们各自阅读,理解文章大意。

2.请同学们进行个性化阅读,自己为“蚊子”配音,朗读课文。

3.自告奋勇进行演读,相互评论“配音”的“质量”,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读,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读,从而初步理解“蚊子”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教师顺势要求同学们实践所学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畅读课文,就重点词语的品味在书上圈点,找出课文中的两“吹”一“叹息”。

5.品析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寓意。

第四步,教师总结:(2分钟以内)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尔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余老师正是抓住这两则寓言的共同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的。

五、基于语文教材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能入选教材体系中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值得借鉴的佳作。孤立地看一篇课文,往往教学价值点很多;但一旦联系了该文所在教学单元、初中学段的教材序列,综合考虑编者意图等因素,最核心的教学价值点却并不多。我们就要力争在整个语文教材体系中,明确各篇文章承载的教学任务,在把握住核心教学价值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

下面是一位老师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杨修之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核心教学价值点的剖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当我们把它处理成“样本”时,就具有众多的教学价值点:(1)严谨而清晰的结构;(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的题材;(3)详略得体的组材技巧;(4)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5)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语言;(6)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又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杨修之死》这篇选文,按照“例文”的特点,可以发掘出如下“可教点”:(1)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2)古典小说叙事的一般技巧;(3)对比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4)插叙的表达效果;(5)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的写人方法;(6)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原本可以发掘出很多“可教点”:(1)新闻的文体体式及特点;(2)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3)新闻的写作;(4)多则材料的排序方法;(5)材料的详略安排;(6)词语的锤炼和表达效果;(7)新闻报道的感情色彩……

如果我们从语文教材体系安排的角度审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可以明确地选定上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前三个“可教点”为核心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古典白话小说,但《杨修之死》是唯一一篇历史小说,因此,确定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单元提示”中“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这些要求外,还应当突出其历史小说的写作特征。

而对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综观初中学段36个单元的选文,规范的新闻文体仅此一处。因此,“必学”的核心教学价值点应当是前三点,必须让学生通过本文学会阅读和写作新闻这种特殊的文体。后面的几点只能作为“选学”内容,它们完全可以在其他课文中再进行训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应当明确,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一定不要忘了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这册教材,乃至这个学段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归纳提炼其核心的教学价值点,才能更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

六、利用师生理解的差异点确定教学内容

所谓差异点,主要是指面对同一文本,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理解由于自身阅历、生活经验、所处环境等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这种理解的差异,造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有差别,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将编者、文本的意图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就会出现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的混乱和偏颇。为此,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这些差异,并以这些差异为契机,选择师生理解有差异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及时从学生的发言中进行概括、扶正、筛选、点拨,让学生有所感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把课堂教学内容也引向更深的境地,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下面是笔者教学《五柳先生传》的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五柳先生的志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呢,理由是什么?

(这是课后题,我预计学生多会说“喜欢”,会围绕“五柳先生”的率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等高尚情操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喜欢!

生:喜欢!

(当我一问出,學生马上反应,很显然“不喜欢”的声音远远超过了“喜欢”的声音。我一愣!怎么回事呢?)

师:不管喜不喜欢,请说说理由。

生:我不喜欢,因为他只是一味的消极避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他应该出来为国家出一份力。

(其他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赞同。)

生:我反对,他当时只一个官职卑微的县令,怎么斗得过那些权贵呢?怎么能力挽狂澜呢?

生:但是你至少可以改变一些,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一生马上站起来,显得有点激动。)

生:如果人人都这样消极避世,躲进深山老林,那么国家怎么发展?

生:不喜欢,他写文章只是“自娱”、“以乐其志”,他应该批判朝廷的腐败。

生:他应该像鲁迅一样,把笔当作战斗的武器。

(在座的学生为其喝彩。)

生:我喜欢他闲适自得的心境,但又觉得他应该关注国家的命运。

……

(学生更多的是说不喜欢的理由。)

师:难道他身上没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吗?

生:有!

(生异口同声。)

师:那能谈谈理由吗?

(学生反应的不是很热烈。)

这个教学片段,内容的确定就来源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的差异,甚至可以认为是争议。而老师尊重这种差异,要求讲一讲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的理由,从而让课堂“清风乍起”,波澜迭起,几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把学生的感悟理解引向了深入。

七、利用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会生成新的教学信息: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对这些教学信息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进而提炼成精当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所用,一定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下面是笔者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片段: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菲利普夫妇、于勒、“我”等人物形象特征后。)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课文内容来看,对于勒的描写很少,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文字却很多。大家想一想,你觉得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我认为是于勒。这从文章的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写“我的父亲”,能够不主要写父亲而写其他人吗?

生:我认为是菲利普夫妇。正如老师所说,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和刻画。

生:我认为是于勒。我们一家人经常到栈桥散步是因为我们盼望于勒;因为于勒的一封来信最终促成了我久未出嫁的二姐的婚事;我们一家人去旅行的时候在船上意外碰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却不愿相认;旅行回来的时候为了躲开于勒我们改乘圣玛洛船。可见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于勒。

生:虽然故事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于勒,但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很显然,这之中每一部分都表现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这态度的变化才是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因此,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师:说得很好,这就涉及到评判文章主人公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这位同学说得好,就是文章的主题,看谁的表现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那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生:人的势利,社会的冷酷。

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师:这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生: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师:对,小说正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不断变化,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揭示文章的主题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构建出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文章主人公认识上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错误中摔打,让学生在错误中思考,适时对学生在争鸣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深入把握文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判断主人公的标准,把握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这个教学片段,巧用学生的错误这个生成性资源,确定教学内容,课堂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然,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途径远不止这些,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只有全面把握了这些途径,相机选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机葱茏,收获精神的喜悦和生命的成长。

猜你喜欢
于勒教学内容课文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