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作者选取了“邮票”这个意象,给我们营造的情境是母子分隔两地,彼此通信来表达牵挂期盼的情思。
第二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作者选取了“船票”这个意象,给我们营造的情境是夫妻分隔两地,彼此通过坐船来相见。
以上两节诗的情境符合很多人的经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时的乡愁虽有距离,但相见可期,是暖色调的。但第三节,意象的选取和情境的设置由暖色调一下子转入了冷色调。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作者选取了“坟墓”这个沉重的意象,所描述的情境是游子站在母亲坟前述说思念眷恋,但母亲却永远听不见了,永远也看不见了。这时双方的时空距离便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伤痛,让人不忍述说。
再看第四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作者选取“海峡”这个意象,所设置的情境是离别的双方在海峡的两端,二者的距离能不能缩短,或者消除呢?怎样消除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作者的回答又是明确的,他希望两岸这种距离,隔阂可以消除,期待着自己能回故国故乡故园。由“家”及“国”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因此,《乡愁》教学活动第一步可以这样设计:
教学铺垫:余光中简介——诗人余光中1926年生于南京,青少年时期流徒滇川苏闽,1949年漂泊台港北美,不断的奔波和频繁的离合使他对乡土亲情的深挚的依恋。……
【活动一】读好每节诗的起与收;说一说每一节诗的忧愁
小结:余光中这首诗所表现的乡愁,用邮票”承载少小离乡的母子别愁,“船票”承载劳燕分飞的新婚别愁,“坟墓”承载阴阳悬隔的生死别愁,“海峡”承载民族分裂的家国别愁,均是诗人从他半生颠沛流徙所亲身体验过的,均为日常生活常见之物,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别离经验和乡愁体验,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背景介绍、朗读活动,把握作者情感。)
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主要根据节奏来分行)来表现表达作者的独特情感。因此,丰富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特点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活动。
为了变化节奏,使其鲜明,作者采取了两种舒缓节奏的方式:一是在意象前用限定词加以修饰。“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数量词,形容叠词,即达到了丰富意象,描绘意境的作用,又达到了舒缓节奏的目的。使得诗人情感不流于恣肆而得到节制,全诗呈显出含蓄之美。二是在诗节末尾以轻声(ou)韻收尾。发声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圆润自然,留有余味。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二】读得轻柔舒缓;写一写“这头”与“那头”的情境
1.朗读指导与示范。
2.写一写“这头”与“那头”的情境。
提示:“这头”“那头”给读者的想象是寄信、拆信、看信,寓意着无限的动态想象,邮票、船票两头都是牵挂,坟墓是无尽的思念,海峡是无穷的渴望。
(活动设计说明:把握诗歌节奏,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诗歌与散文都是借助具体形象与情境表达作者的独特情感,但诗歌抒情的方式更直接,更强烈。《乡愁》采用了复沓回环式,一唱三叹章法结构来强化抒情。设计时把这种方式进一步放大:
【活动三】深情演读,说一说诗的结构特点
1.深情演读。演读材料:
(师领)小时候,
(女合)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男低声合)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每节诗后两句反复)
2.学生说说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复沓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诗经》中。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大大强化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和抒情功能。
3.根据结构特点背诵诗歌。
(活动设计说明:赏析诗歌强化抒情的方式。)
作者独特的情感,以及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是诗歌教学的核心内容。分析意境设置与丰富诗歌意境,品读诗行的节奏与韵味,赏析诗歌抒情的手法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活动,这样才能得体得法。
夏小军,广东东莞市可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