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可能是最具多变性的课堂,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不敢说他的课堂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记得于漪老师也曾为经常有老师抱着莫大的期望来听课而苦恼,埋怨哪能做到每堂课都是精品呢?特别是当前全国统一使用统编一套教材的大背景下,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把控课堂更有些手足无措,但我认为,不管怎么变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量标来衡量。
一、氤氲文化气息——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言文字的形成是人类迈入文明的标志,四大文明古国仅中华文化、文明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汉语和汉字的形成、发展与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就是一部民族史、文明史、文化史。语文学科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如果大家对清华大学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我们知道她最先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是美国退回了一部分庚子赔款建成的,不是说美国有多仁慈,而是美国的一种文化渗透。现在国家从语文学科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传承中华文化。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利用教学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以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人文品格。我们教语文绝不能忘记它的文化性,有语文味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
我们的课堂要充满语文味,那么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必然不同于一般读者浮光掠影的阅读。有人曾说我们读文章应该有三只眼,要用第三只眼睛看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语文课堂应该体现出解读文本的智慧,彰显语文的文化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杞人忧天》为例,《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相应分析比较简单,寓意重在说明一个人不应该有不必要的担忧,但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一点教给学生,我认为是对文本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没有很好地扣住文化的传承。本文是从《列子·天瑞》中节选出来的,节选部分大大弱化了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主张,但联系删节部分我们会发现,这篇寓言也充分地体现着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所以,这个自以为聪明的晓之者也并不聪明,这两个人物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若是高年级学生或者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晓之者其实不晓,杞人也并不愚这样的多维思考。
二、充满美学因子——有兴趣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活学生审美情感,诱发学生审美体验,拓展学生审美鉴赏,开创学生审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美,品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美,感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美。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欣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美;感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轻快美,“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沉重美……
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欣赏美、珍惜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将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比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部编版七上《语文》第四课)时,在美读(初读正音,再度明意,三读悟情)之后,我们可以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结合起来,让学生随着月亮进入一种宁静唯美的意境,领略李白鬼斧神工的艺术笔法,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氛围——有现场感的课堂
从问题情境的概念来看,它最初属于数学范畴,数学更为看重的是思维,后来扩展到其他学科,可能看重的就是现在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思维能力、问题意识。
扩而展之的语文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对比、巧设矛盾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在进行部编版七上一单元作文教学时,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讲莫泊桑怎样向福楼拜学习写作的故事将学生带入情境,归纳出写好作文要博览群书,要认真观察,要写自己的事等等方法。在张弛有度的教学环境中,教会学生使用“凝视观察法”。在进入初中的第一堂作文课上,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关注生活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关于问题情境笔者在《语文教学研究》上已有专文论述,在此不赘述)
四、营造民主平等氛围——有全体参与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一言堂的课堂,学生要么处于高度紧张,要么处于游离状态,学生的创造力被遏制,所以,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全体参与的课堂。
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甚至适度放大学生优点,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真正健康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地尊重学生,注重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从而在师生关系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主体意识。当然对学生的赏识绝不能盲目随意,而应该是有的放矢,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课堂上老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充分尊重了学生。但是,听了很多次课后,我们慢慢又发觉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很热闹,好像也将学生放于主体的位置,但师生单个对话太多,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课堂处于游离状态。一堂真正健康的课堂一定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周林教授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老师在看课的时候以每一个家长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因为每一个家长肯定是看自己的孩子课堂上在干什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几个主问题贯穿课堂,不碎问碎答,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嘴,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学科思维得以培养、提升,师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共同成长。
课堂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周记对话,促进师生关系;通过个别谈话,加强情感交流;通过角色互换,加深彼此了解。从而,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溢满德育内涵馨香——有价值取向的课堂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语文课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如果按比例算,相比较而言语文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比重要更大一些。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功利,我们要用不功利之心做功利之事。如果我们不抓德育,只抓分数,那么我们一定会使教育失去良知,语文教材出问题,语文界出现叛徒应该警钟长鸣,现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教材就是对学生进行纯正的德育引领与渗透。因此,健康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溢满德育馨香的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民族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通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各种作品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让学生真正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六、尝试中探索——永无止境的课堂
课堂艺术永无止境,一个老师随时都在备课,特别是语文老师肯定是教一辈子备一辈子,一堂好课集一辈子的功力。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在探索中继续尝试。但不管如何尝试探索,语文课堂的核心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邓东阳,四川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