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 李正雄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日前国家旅游局也印发通知确定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全域旅游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向前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而全域旅游恰好为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全新的突破口,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去梳理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希望对相关县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关键词:全域旅游;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1前言
全域旅游概念自2016年1月提出,近些年逐渐成為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国家旅游局近日也确定了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全域旅游在兴起和发展中正对我国旅游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思路,全域旅游也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逐步上升为国家的一个战略点。在当今中国县域一般集中了大部分优势旅游资源,以县域为基础的全域旅游用“旅游+”的理念融合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为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打开了突破口。鉴于全域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本文将梳理大量前人研究,希望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有用的理论。
2相关概念及理论
2.1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含义和区别
全域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旅游概念,即区域一体化旅游模式。[1]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享,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如下图1所示。而传统旅游则是以一种传统景区模式为范本的旅游方式,主要通过休闲娱乐、交通方式、养生、住宿、餐饮、购物等对自然景观产生单一作用,其特点在于对景观的全程亲近性、体验性、认知性和健身性等,如下图2所示。
2.2全域旅游的核心及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理念一直引领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概括起来主要为“四新”,即全新的资源观,如自然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吸引物、社会旅游吸引物等;全新的产品观,如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会奖商务产品等;全新的产业观,如产业交叉、产业渗透、产业聚变等;全新的市场观,如外来市场、本地市场、外出市场等。[2]在发展模式方面,传统旅游模式以景区景点为依托,分布相对分散,内容特质不集中,而全域旅游弱化景区概念,强调休闲品质,并借鉴西方关于旅游资源的观点,同时结合中国的景观特色,融入城镇化旅游产业的思维,从而打造资源全域化发展的新路径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全域旅游分为三种发展模式,即全新的休闲旅游模式、全新的旅游景观模式和城镇化的旅游产业模式。[3]
2.3县域经济的含义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它一般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由于地理面积小,产业规模小,资源集中,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地域特色突显,整体感强,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经济发展范式,它具有很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更能满足顾客需求。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另外,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也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活动一般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国民经济不同的是,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3国内外文献综述
3.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形态。由于国家之间经济形态的特殊性,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而国外基本没有该方面的具体研究。关于县域经济,国外的文献多借助于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来进行探索,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美国,那个时期的美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开始渐渐成熟,逐步过渡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从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和功能结构方面研究,国外也有很多理论和成果值得借鉴,比如刘易斯(1954)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理论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在1992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又对此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才能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45年又再次提出了增长级理论,对县域经济相关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增长级理论中,佩鲁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级。但是佩鲁的增长级理论虽然揭示了“级”的作用,表明了其重要性,但是并未对其生成、演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958年赫希曼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中,又指出经济增长在区际间的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区的发展会带动外围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劳动力等要素会外围区的发展进入到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发展又使得区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扩大。[4]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研究方面,国外文献最早来源于日本,如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在该理论中作者认为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借用先进地区的技术来发展经济,有效地实现技术借用,落后地区就有可能实现对先进地区的赶超。
全域旅游的出现,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全域旅游在国外相关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其探索主要以法国的全域旅游与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西班牙的“阳光与海滩”模式为代表。早在1992年时,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就关注到了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他们通过严密的经济分析测度工具,测算出旅游业将是当今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第一大产业。全域旅游倡导旅游目的地全民共建共享,法国在创建全域旅游时强调将当地居民态度纳入考评指标体系,如法国有很多区域都在重点打造“鲜花小城”;夏威夷在创建区域旅游方面,一直都在坚持“让当地人受益”的原则,注重原住民的旅游参与决策权,致力于在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瑞士在全域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原生态美景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瑞士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各个景点之间都有配套的铁路、游船、观光缆车等基础设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在文献方面,全域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上,如Cai于2002年创立了昂牌概念模型,强调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并指出集群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Friesen在2004年也指出拉动经济增长,必须注重旅游业发展质量,这对提高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水平也有促进作用。Christophers.thompson于2009年也指出应将传统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为一体,从而来推动经济发展。
3.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特殊形态,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多见于国内研究。如张毅[5](2010)根据1980-2008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体,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差异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李欣等[6](2012)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等指标建立评价体系,研究了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郑炎成等[7](2004)通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发展县域经济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蒙莎莎等[8](2017)以山东省103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差函数以及动态面板数据等对山东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和地域分异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经济发展中山东省应从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升级、重组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追溯起县域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自秦朝置县以来就有了县域经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县域经济也获得过两次革命性解放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第二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方政府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随后我国各地政府利用资源配置权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使得国民经济在区域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以其区域性、枢纽性、层次性、扩散性等特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的特征,从地形、气候、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如从地理角度来说的话,可以把我国的县域划分为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城郊县和开放县等。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示范代表有当时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以及后来的“义乌模式”等[9],它们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是我国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对我国发展当今县域经济依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下,国内对于“全域旅游”概念的首次探索出现在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编发的《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在此规划中,绍兴市明确了城即景、景即城的规划定位,并提出复兴水城、文化兴旅、转型增效、城旅一体的发展思路。自此规划之后,“全域旅游”开始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2015年,全域旅游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正式在国家战略层面被确立,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赵康杰[10](2009)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研究应跳出“经济研究经济”,加强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李红[11](2016)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分析了县域发展全域旅游应从创建一体化的旅游品牌体系、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实施完备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印亮[12](2016)认为,要想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亟需推进管理体制、发展理念、产业定位以及发展模式四项转变。葛继宏[13](2017)在全域旅游、旅游治理的概念基础下, 提出“全域旅游治理”概念。通过对杭州淳安县的分析,对全国众多县区的全域旅游治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意见。宋晓丽[14](2017)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应该从全域发展出发,注重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并要关注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两个维度,最大程度发挥全域旅游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刘玉春[1](2015)在分析了旌德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后,针对“全域旅游助力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蓝图,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凌飞鸿[15](2017)强调了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并从可行性方面分析了全域旅游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而认为全域旅游应适应县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局势。蒋作明[16](2017)通过论述新时期淮北市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对城市转型崛起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全域旅游认识、创新全域旅游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全域旅游水产品谱系、开展全域旅游联合营销等8条发展对策。
4研究趋势及述评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县域规模的大小也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1]一直以来,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结构演进、政府的作用以及县域经济竞争力上面。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中国在这股变革的大背景下,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全域旅游正为中国县域经济逆势发展打开了重要的突破口。如何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去转变传统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则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17]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尽管其概念从提出到现在时间还尚短,市场不够成熟,缺乏经验,但学界和业界都对全域旅游有着高度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对于在全域旅游思维下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关于全域旅游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使得全域旅游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当前,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正在遭遇瓶颈, 亟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全域旅游作为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正成为经济发展的“转换器”和“助推器”, 必将助力县域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18]最后笔者也希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能够在全域旅游模式的新思维驱动下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建设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112.
[2]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3):130-134.
[3]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52-56,64.
[4]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2,21(8):58—62.
[5]張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15-25.
[6]李欣,张平宇,刘晓琼,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7]郑炎成,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7):121-129.
[8]蒙莎莎,张晓青,张玉泽,等.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2):27-34.
[9]闫恩虎.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6):9-14.
[10]赵康杰.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述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31-35+38.
[11]李红.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50-53.
[12]印亮.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2016(9):114-116.
[13]葛继宏.全域旅游治理的路径探索——以杭州淳安县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7(3):142-147,160.
[14]宋晓丽,周金泉,陈丽琴.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小镇发展策略探析[J].经济问题,2017(6):103-107.
[15]凌飞鸿.关于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8):84-85.
[16]蒋作明.淮北市全域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7,32(11):29-34.
[17]李君轶,高慧君.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2016,31(9):24-26.
[18]陆瑾.全域旅游助力县域经济绿色崛起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7,39(4):43-46.
作者简介:曹辉,男,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学术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李正雄,男,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