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当今时代,各种‘微无孔不入,并且大行其道。“微写作”自然地顺应了时代特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盛行开来。笔者认为,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微写作又可称微作文。它是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起点低、耗时少、角度小、话题简、情感真、篇幅短、体裁多、评价活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借助微写作或总结归纳所感兴趣的知识,或抒发心灵独特的感触,或描写所感觉的世界,或阐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其中渗透着生命成长的气息,是学生心灵世界的镜子。其主要形式有课堂回眸式、圈点批注式、微博发表式、课文改编式、拓展延伸式、日常随感式等。其中,“语文课堂学习回眸”式是方便务实、经济高效的一种。
“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训练,是指以回眸语文课堂生活为内容,进行叙述、描写、评论等形式的随笔式微写作训练,以更有效地获得语文学习的成长体验,进而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同时又反哺语文课堂生态,形成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不仅直接指向学生的当前生活,还直接指向教师的生活。它营造了真实的写作交际环境,明确了交际的任务——回眸语文课堂学习生活,交际的主体——作者、客体——老师和同学,体式——随笔。
一、读写相生,立体化供给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初中生一般也难写无“米”之文。语文课堂生活应该是学生写作的粮仓。这座粮仓的供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米饭”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教改以来,这一追求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为强化“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供给,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走个来回。具体做法如下:
阅读教学时,在整体感知、局部揣摩、细部赏析、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忘从写作的角度揣摩作者匠心,借鉴汲取表达的技巧乃至艺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洞察力。这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作文教学时,在审题、立意、构思、列纲、拟写、修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忘从阅读的角度,化身读者,从整体感知、局部揣摩、细部赏析、拓展延伸等方面入手考量自己的文章。这不仅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这样,由读到写,读中有写;由写到读,写中有读;读写相依相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写花开并蒂,鸟飞比翼,立体化的供给,为“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奠定较为厚实的生活基础。
二、因势点拨,融通化浸润
教育,就是对“这些自然的自我发展需求施行手术”、人为地、神性地(顺乎自然与技术地)鼓舞这种自然的进程。[1]微写作训练的实施也当如此。
1.情境化命题。“语文课堂学习回眸”只能说是一个总的命题,或者说是话题,一般情况下不宜作为每一次微写作训练的题目。在具体命题时,教师要结合每节语文课发生的真实情境,拟制出针对性强、角度小、话题简的题目来。情境化命题开始由老师为主,学生为客。渐渐地老师要反主为客,反转为“学生”,乐当“观众”;学生要反客为主,成长为“老师”,勇当主角。总之一句话,情境化命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交际性引思。“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训练营造了真实的写作交际环境,明确了交际的任务——回眸语文课堂学习生活,交际的主体——“我”,客体——老师和同学,体式——随笔。其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直接指向学生的当前生活,更在于直接指向教师的生活。这是老师在“让学”基础上发挥“引思”的最根本的保证。实践过程中,老师要反复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的交际环境,并依此拟题、立意、选材、列纲、定体、表达,从而化难为易,防歪纠偏,做自已作品的“助产婆”,解决写作的主要矛盾。
3.主体化选择。人们常说:写作——戴着“镣铐”跳舞。无论是情境化命题,还是交际性引思,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写作的内在规定性。这就是给微写作戴上“镣铐”。而在内在规定性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主表达,体现了主体自选性,这就是“跳舞”。老师要引导并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选择,学生则必须而且可能跳出展现个体生命精彩的“舞蹈”来。否则,千人一面、泛泛而谈、空洞无物、隔靴搔痒、离题万里的局面出现,就与微写作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4.人文化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2]可见,将情感植入微写作教学中去,非常地重要。因此,教师要营造积极情感氛围,让学生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由“悦读”走向“乐写”。可以借助视听嗅味触等方面的感受,引发学生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触发强烈的学习愿望,捕捉写作的灵感。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网格化布点。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这种综合是建立在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情感积淀等各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分解点之上的。只有众多的基本要素分解点和谐发展,才能较好地促进整体的进步。微写作训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网格化布点训练,力求“微”点突破,聚“微”扩量,融“微”提质。其办法,可以析读引写、析写引写、析物引写、析人引写、析事引写、析景引写、析情引写、析理引写、析思引写,可以谈学习方法、谈思维发展、谈语言积累、谈审美鉴赏、谈文化傳承,可以说汉字、说词语、说句子、说段落、说篇章、说语法、说修辞、说逻辑、说文学、说文化,可以概括合并以求同、解剖分类以辨异,可以聚集以统一、可以发散以对立,可以从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入手、从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入手,可以在时间维度上思接千载、在空间维度上视通万里……
总之,只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分解下来的训练点就可以,无须一一列举,并且它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生成,也无法一一列举。
6.螺旋化提升。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说:“上语文课,是个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3]微写作训练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在网格化布点的基础上,采用轮动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练习。当然,要有所侧重,各基本要素分解点的训练次数有多有少,先少后多,顺序有主有次、先主后次,层级要求难度有易有难、先易后难,阶梯爬坡速度有慢有快、先慢后快,组合复杂程度有独有合、先独后合,一切都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
三、視点多重,轮动化评价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4]这样的技巧和艺术不但要在立体化供给和融通化浸润上实践,更要在微写作的评价中实践——依据多重视点,实施轮动化评价。评价时,在指向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轮动;在指标上,变与不变轮动;在考量上,习惯养成与情智发展轮动;在广度上,分解之点与组合之面轮动;在深度上,增量与提质轮动;在范围上,个体与群体轮动;在过程上,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轮动;在侧重点上,全程视角与选点关注轮动;在评价视角上,主体思维与间性思维轮动;在主体上,自评与他评轮动;在评价层次上,基础性与创造性轮动;在出发点上,预设与生成轮动;在判断上,肯定与商榷轮动;在艺术性上,实批与留白轮动;在形式上,面批与非面批轮动;在建构目的上,“守土”与“拓疆”轮动;在表达上,纯文字与“文字+”轮动;在载体上,纸质与多媒体轮动……
总之,采用多重视点,轮动化评价的方式,依据弹性化、个别化、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标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写作习惯,发展写作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感受写作在生命成长中的意义,陶治高尚的情操。苏霍姆林基说:“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5]这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有所启迪。
四、自我复盘,内省化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养成不是仅靠教师、家长或他人培养就能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6]“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训练一方面促使学生自我复盘语文课堂学习生活,回味课堂上同客观世界、教师及同学、自身的对话过程,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深化理解、不断发现,乃至实现顿悟,形成科学概念;一方面促使学生即时反馈,自我观照,深入反思,再次同自己对话,修正自己的学习实践,实现个体的微改变助推课堂生态的改变,让课堂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由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生,借助内省化感悟,学生获得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和谐发展,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7],并收获自我成长的肯定认同。而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8]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学生的自我观照,教师得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形成的高度、兴趣爱好的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等方面的情况,形成关于每一个学生成长的 “文化敏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习者中心”视点的落实;同时,借助于教师对“语文课堂学习”反馈的再反馈,促进“共同体中心”视点的落实。
卢梭说,在最初的思想活动中,感觉始终是向导。世界之外无书本,事实之外无教学。[9]“语文课堂学习回眸”的微写作训练指向课堂生活,反哺课堂生态;收集微散思绪,融合写作人生。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载体,尝试做一做苏格拉底式的“产婆”,让尺水兴波,使“微”言起澜。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2][4][5][6][7][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版:153,2,116,57,58,410.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0.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01:31.
[9]卢梭.爱弥尔,或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