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于漪教师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都在强调——成功教学必须始终保持扣人心弦的“磁性”特征。后者则更加侧重于“趣味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小学语文课而言,如何构建“先声夺人”的教学导入模式呢?
一、趣味解题导入法
“看人先看眼,读文先读题。”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解析文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新课导入,往往能够从寓教于乐中收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良好效果。以《将相和》导入为例。在板书后让学生连读课题,然后问:“你能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学生答道——就是说将与相之间“讲和、和好”的意思。师:“说的没错。初读题目,我们可以体会到本文重点描写了将相和好的事情。不过,既然说的是‘和好,也就说明了将相之前是不和的。那么,文中将相分别是谁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呢?……”如此而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和“命题”之法,又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期待心态。
二、背景简介导入法
入编基础教材中的部分课文,由于时空跨越等诸多因素,内中所说的往往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距甚远。教师如果在导入环节不进行背景介绍的话,则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接触和全面进入。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应当通过背景简介法进行新学导入。以《月光曲》教学为例。笔者在导入环节首先介绍道:在两百年前,有个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指向“为穷苦人造福”,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地幸福。”他在一生中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我们刚刚欣赏的《月光曲》也是这样子的……这种背景介绍式导入法对于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三、多元演示导入法
主要可分为“教师演示”和“科技演示”兩大类。前者是指执教者采用直观生动的演示形式导入新课教学。以《乌鸦喝水》导入为例。首先,把盛有约半数水的瓶子展示在讲桌上,那一支粉笔却够不上瓶中水。笔者慢慢地向瓶中投放小石子,稍后提问“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全班回答道——“瓶子里的水面越来越高”。再用粉笔去够瓶中水,显然成功了。笔者接着说:“老师用这种方法取水,是从一只聪明的乌鸦那儿学来的……”演示导入法,能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导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善于“求新、求趣、求异”,他们在好奇心作用下,始终存在“追根求源”的心理活动。课堂导入时,我们应积极迎合并充分利用这些,巧妙地制造悬念,让学生时常处于“愤启悱发”的学习状态,进而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草船借箭》导入为例:《草船借箭》是根据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而来的。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和刘备各自雄踞一方。相比之下,曹操势力最强,刘备最弱,孙权介于中间。曹操在打败刘备后,又提兵攻打孙权,于是孙刘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出诸葛亮前往助战,而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却嫉妒成性,一心想陷害他。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呢?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由此激发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活跃心态。
五、良好情境导入法
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选准切入点,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引入或创设教学情境,努力从引“生”入情、引“生”入境中赢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为例:“对于我们每一个来说,大年夜是多么美好啊!然而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大年夜里光头赤脚、又冷又饿,手拿一把火柴在大街,叫卖着。最后,她就在这万家灯火的大年夜里痛苦而又快乐地离开了人世……”如此情感性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复杂悲惨的情境中,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由此进入了课堂学习之中。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新课导入,都力求把这“第一锤”有力地敲打在学生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灵神往中激活学习思维,进而显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和风采。
王明霞,甘肃临夏县桥寺学区大刘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