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芳
实录说明:此实录为南菁高中第二届全国审美课堂语文课实录。
师(导入):元曲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脐带,字字珠玑,气象万千。她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沿着楚辞汉赋的琴弦,经唐诗宋词的箫鼓,唱遍了中华大地。今天,我们来学习元杂剧《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长亭送别。(PPT展示标题和作者)。
(一)宾白的鉴赏
师:大家请看《长亭送别》讲了什么事件?
生(齐答):送别。
师:长亭是?
生(齐答):送别的地点。
师:在长亭主要是谁送谁?
生(齐答):崔莺莺送张生。
师:送他去做什么?
生(齐答):上朝取应。
师:目的何在?
生(齐答):考取功名。
师:(PPT展示)法国戏剧评论家狄德罗说过一句话:戏剧情境要有张力,就要使情境和人物性格发生矛盾冲突。让剧中所有人物都同时关心一件事,但每个人各有他的利害打算。
师:现在剧中所有人物都同时关心的一件事就出现了:张生考取功名。对这件事,每个人心中的利害打算(态度)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非常好,我们的矛盾冲突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对张生考取功名的态度。
师:元杂剧以唱还是以说为主?
生(齐答):唱。
师:对,以唱的“曲词”为主,主宾对应,所以说的话叫宾白(生跟着说)。一般宾白前面都有“某某云”,这样的提示。同学们课前已经认真看过文章了,现在请速读全文,先看一下老夫人对张生考取功名是什么态度?
请先找出老夫人的宾白,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有关老夫人的宾白是《叨叨令》曲词下面的一段:“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师:老夫人说这句话时感情应该是?
生:感情强硬,命令。
师:很好,再读一遍。
生:“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长亭送别》选自第四本第三折。老夫人是个封建家长,前面讲了她嫌弃张生没功名,违约赖婚了,但崔莺莺和张生两情相悦,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发现后还不死心,又给两人设置障碍,就是课下“注释1”所说“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想娶我家莺莺?明天就去考公务员,考不上全国第一,休来找我!
师:老夫人性格如何?
生(齐答):霸道、强势。
师:哪字读重、读长才能把老夫人这种霸道强势读出来呢?
生(齐答):“休”。
师:再自己读一遍。
生(自己读)(都很投入)
师:好,老夫人,请你来读一下。(老师直接叫某同学为“老夫人”,大家笑)
生:读。(很有气势)
师:面对老夫人的强势,张生是怎么回应的?
生:(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师:前面有求于人,态度应该是?
生1:谦卑。
师:后面说到满腹才学的自己,瞬间就自信满满;一自信,人就从容了。所以哪句缓,哪句急,才能读出张生自信的味道呢?
生1:读。(“如拾芥耳”拉长,读出了感情)
师:体现张生考取功名态度的宾白,还有一句,在宴席散了,杯盘狼藉之后。
生2:“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师:对于满腹才华但壮志难酬的张生来说,此次应考可谓?
生2:自信满满、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师:所以哪些字重读?
生2:“白”“誓不归”。
师:重读一下。
生(进步明显,读出了感情)
师:看这里的“末”,指代谁?
生(齐答):张生。
师:在元杂剧中,张生这男主角叫什么末?
生(齐答):正末。
师:正末张生说这句话之前,正旦崔莺莺宾白是怎么说的?
生1:崔莺莺的宾白:(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师:她关心张生得官?不得官?回来?
生1:回来。表面看:莺莺不愿与张生长久分离,赶紧回来。但是,实际上,她言下之意是担忧、害怕。
师:担忧害怕什么?
生1:怕张生不回来。
师:越害怕担忧,越是低到尘埃里。应该怎样读出“担忧害怕”来呢?
生:小心地,轻声地。
师:再读一遍。
生1:读。(读得很有感情)
師(板书):担忧。
师:张生考中状元极有可能不回来,为什么?
生:中的话,可能被择为达官贵人的东床快婿。
师:(PPT展示)唐代记载科举学子轶事的重要典籍《唐摭zhí言》记载:新及第进士可能被公卿家选作东床快婿的。所以张生极有可能“见了那异乡花草,栖迟”“停妻再娶妻”。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前人基础上改编而来的。而“停妻再娶妻”始乱终弃,这就是原本唐代元稹《莺莺传》的结局。
看来大家猜测的不无道理。但是张生考不中也极有可能不回来了,为什么?
生1:不中的话,张生说过“金榜无名誓不归”。
生2:而且老夫人有正当理由反对。“休辱没了俺孩儿”。
师:他俩如果非要在一起只能是?
生(齐答):私奔。
师:这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结局。(顺便将《西厢记》的三个版本来源说明)
师:刚刚我们通过分析老夫人、张生、崔莺莺的宾白,体会了三个人的心理。尤其是崔莺莺,她虽然内心极不情愿送张生离开,但是又迫于老夫人的压力不得不送张生进京赶考,这矛盾心理大家要好好把握。接下来我们鉴赏由莺莺一人主唱的19首曲词,重点体会崔莺莺的复杂情感,体悟崔莺莺的独特形象。
(二)曲词和崔莺莺情感的鉴赏
师:元杂剧,在我们苏教版里只有王实甫这一篇,人教版也只有关汉卿的《窦娥冤》一篇。这两人恰巧是本色、文采两派代表。大家感觉王实甫是哪一派的?
生(齐答):文采派。
师:在正宫调下,随着矛盾冲突的展开,19首曲词,同压着i韵,如同19颗饱满璀璨的珍珠,被王实甫用离情别绪这条线,串成了一条华美异常的珠链。
师:(PPT展示)清代梁廷ting楠曾说:“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所以有人认为后面的内容是关汉卿续作的,不管真假与否,至少说明这首曲词是让王实甫呕心沥血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端正好》。看题目“长亭送别”,《端正好》这首曲词是莺莺在哪个时间段唱的?
生(齐答):来长亭时。
师:怀着莺莺“早是离人伤感”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曲词。
生(齐读):《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师:“碧云天,黄花地”这两句化用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PPT展示)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范仲淹的“黄叶”,改用“黄花”有何好处?
生:用“黄花”,更有美感,更有诗情画意。
师:你记得写“黄花”的诗句吗?
生1: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可见“黄花”这个意象用来点明?
生(齐答):季节。
师:那“黄花”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生:“黄花”经常用来表现女子因为一些愁情而销魂憔悴。而“黄叶”飘零的树叶却没有这个内涵。
师: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什么不用“黄花”而用“黄叶”呢?
生:“黯乡魂,追旅思”,羁旅思乡的词,“黄叶”适合表现游子漂泊的孤苦和叶落归家的渴望。
师:由此看來,景物的选择要以什么为依据?
生:抒情主人公要表达的情感。
师:王实甫改了一个字就成就了一首秋思之祖,我也想试着改改。看到“晓来谁染霜林醉”,就想到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我把原文改成了:原来谁使霜林红,总是离人泪。同学们看看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原因是?
生1:不押韵。读起来效果不好。
生2:“晓”点明来长亭的时间是早上,照应《收尾》的“一鞭残照里”。
师:这次送别持续了多久?
生:一天。非常符合西方戏剧所说的三一律的要求。
生3:醉,把霜林拟人化了。不仅体现了红,霜林也被这离情感染了。双关,人也醉了,迷迷糊糊,感觉离别似真非真。
生4:染,动词。表现了颜色的动态变化过程。
师:另外,从造字法上看,染是个会意字,从草木中提取到颜色,和水调和到一起,对物体多次反复浸泡,让它牢固地着色。“染”字有反复浸泡、牢固着色的含义。所以这漫山遍野的枫树林反反复复是被什么浸泡染红的?
生(齐答):离人的眼泪。
师:是普通的眼泪吗?看《耍孩儿》“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个泪,是离人的?
生(齐答):血泪。
师:清泪化为血泪,这也使莺莺的情感由普通的“悲伤”,更进一步,变成“悲痛!”爱极!痛极!(板书“痛”)所以一个泪就沟通了景和情的关系。
师:那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以上的对这首曲词的分析?
生:《端正好》这首曲词,王实甫运用“化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完美地把莺莺内心主观的、悲痛的离情,和来长亭时眼中所见的客观的景联系了起来,笔法精妙!难怪后人传说,他写到这里就“思竭扑地,遂死”了。
师:总结全面到位。现在我们知道了崔莺莺来长亭时的情感是悲痛的,接下来看看除了悲痛、担忧,还有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又有什么表达特色?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要求大家仔细研读曲词,说一下你的感受和评价。
(分组讨论5分钟。)
师:谁作组内代表,向我们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呢?
生1:表现莺莺的情感之痛的曲词有:《滚绣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夸张地写出了莺莺因离别而消瘦,突出了离别的悲痛。
生2:《叨叨令》,运用排比。一唱三叹,情深意长地写出了莺莺离别时的悲痛。
师:我想起另一位杂剧大家马致远的《汉宫秋》,当汉元帝和昭君分别时,一样的秋天,一样的分别。汉元帝唱了这么一段:(PPT展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jiāng;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师:虽然手法上,一个排比儿化叠音,一个顶针,不太一样,但是表达的离情是一样的悲痛不已。爱极!痛极!
师:还有谁来讲一讲哪一首曲词表达了类似的情感?有什么表达特色?
生3:《脱布衫》情景交融。悲伤。
生4:《小梁州》白描。悲伤。
生5:《幺篇》比喻、夸张。悲伤。
生6:《耍孩儿》用典、化用。悲痛、伤感。
生7:《三煞》来、回对比;昨、今对比。
生8:《一煞》情景交融、以动衬静。悲伤寂寞。
生9:《收尾》化用、夸张。孤独,悲伤。
师:化用了什么?
生9:修辞上,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这样写愁好在哪里?
生9:化虚为实。
师:就像李煜的那句诗词?
生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还有贺铸的?
生9(生齐答):“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除了上面类似悲痛的情感外,还有什么情感呢?
生1:第11首《朝天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端正好的美景是泪,这里的美酒也是泪。表达离情之重。还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忙碌的呢?
师:那么“崔莺莺”,你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听到“崔莺莺”,大家笑)
生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师:我明白了,此时莺莺的想法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她的爱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打算,所以这里莺莺的感情不是痛、不是怕,而是?
生(齐答):恨。
师(板书)。恨。
师:表面上是怨恨功名;实际上,功名本无罪,再往深,她还怨恨什么?
生1:怨恨母亲:让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第11首《朝天子》“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第9首《满庭芳》用两个典故,说老夫人让两人不能“举案齐眉、共桌而食、险化作望夫石。”
生2:怨恨张生:第8篇《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夫贵妻荣,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师:除了痛,恨,还有什么不同的情感?
生1:還有怕。比如《二煞》,直接抒情、引用。体现了崔莺莺的担忧。
师(板书):怕
生2:还有念。比如第12首《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用对比,拉长了离情;融情于景,落日黄昏点点愁;直抒胸臆,抒发挂念不舍。
师(板书):念。
生:还有第14首《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直抒胸臆,早迟对比,事无巨细地挂念着。
师:让我想起《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里面的一个女子(PPT展示):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师:崔莺莺的情感就像这首诗中的女子,挂念着远人的衣食住行吧。
生:第15首《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运用夸张。
师:“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虚写张生离别后,自己倚着西楼做什么?
生1:看张生有没有回来。
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生2:看书信有没有。
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重要的是虚写别后的思念、挂念。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莺莺围绕着“离情别绪”唱了19首曲子,我们却不感觉腻味,就是因为这离情特别丰富。由来长亭时的“悲痛”,逐渐过渡到长亭宴席上的“怨恨”,再到长亭宴席后的“担忧”甚至“挂念”,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这次长亭送别有一般送别诗那种悲痛和挂念,更有崔莺莺独特的怨恨和担忧。这才是她情感的闪光点,造就了凄美、独立的崔莺莺形象。
师: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老师深以为然。(PPT展示)《西厢记》这种生命力,绝不仅仅表现在王实甫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更重要的是它的宾白、曲词塑造的人物有永恒的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后代的杜丽娘、林黛玉等文学形象无不受崔莺莺的影响。元杂剧既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熟悉元杂剧,能喜欢上《西厢记》。
作业:运用今天学习到的元曲鉴赏方法,试着选一首曲词详细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