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2018-08-24 10:50李媛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热衷教员葫芦

李媛媛

【文本来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一课。

【目标定位】1.结合单元话题,体会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2.把握作品呼吁尊重自然意志和人的个性发展的主题;3.引导学生领略平凡普通之美,养成自然、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时长】一课时

【学习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学习流程】课前预习——课堂研讨——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早期的一个代表作品《清兵卫与葫芦》。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葫芦之间非常普通的故事,又是一个0.1=50=600的非常奇怪的故事。

二、情节梳理

1.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志贺直哉呢,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神”。我们看看他的这篇小说是如何开头的。请齐读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思考,关于这个故事,我们能知道哪些关键词。

明确:清兵卫、葫芦、绘画、热衷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情节信息:①过去,清兵卫热衷于葫芦;②发生了这件事,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③现在,清兵卫正热衷着绘画。

2.“这件事”是什么事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件事”指的是什么事?

明确:第28-36段。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板书:

教员(没收)

葫芦

父亲(砸碎)

【设计说明】志贺直哉因“叙事高度凝练紧凑,严密起伏,常常被后来的文学家当作小说创作的范本来学习,故有‘小说之神的美誉。”这篇小说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志贺直哉在叙事上的写作特点。第一段仅88个字,就已经把过去、现在两个时间维度交代清楚,同时把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到“这件事”上来。让学生了解、学习这样的叙事手法,很有必要。

三、细节品读

这件事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明确:1.葫芦被没收后,清兵卫是“面无人色”“发呆”:在第4段也有一处写清兵卫“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里的“呆”是喜悦的呆。再看看22-27段清兵卫获得这个葫芦时的兴奋、激动。能想象没收后“发呆”是多难受。

2.清兵卫被骂“没出息”、“将来也不会有出息”:骂得非常重。否定的不单是现在,还有未来。但未来是未知的,

3.教员“训斥”,父亲边“揍”边“训斥”。清兵卫只是默默的承受着:他为什么承受,却不反抗。是为了教员和父亲不要发现柱子上挂着的葫芦。为了他热衷的葫芦,清兵卫只能忍受。文中没有写,但我们能想象,在接受教员训斥时,清兵卫多次偷偷地看向葫芦。在被揍的时候,希望父亲能够把怒火发泄完毕。

4.清兵卫的父亲把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愤怒之下,父亲是会砸葫芦的。但是“一个一个”地砸,说明这不是冲动型的愤怒,而是冷静的愤怒。联想第6、22段“一一看过了”“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每个葫芦都投入了清兵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砸一个都是砸着清兵卫的心哪。

朗读训练

【设计说明】志贺直哉的语言是非常耐品的。他不爱修饰、不爱渲染、不爱夸张、不爱引导。他擅长在对生活场景的冷静、客观描述中酝酿暴风雨。这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完全一致。(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点,没有资料显示海明威和志賀直哉有什么关联。却几乎在同一时期践行着相同的创作观点。)对于粗心的读者而言,志贺直哉的小说不过是生活场景的文字化。而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冰山下的7/8。

四、主题探究

1.我们感受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和痴迷。我们发现,只要“这件事”没有发生,清兵卫就可以继续和葫芦呆在一起。那“这件事”能不发生吗?

拟设学生答案:清兵卫没带葫芦来学校。

明确:这个假设好。一下子解决了问题,葫芦都没带来,你没收什么呢?

追问:那清兵卫能不能不带这个葫芦来学校呢?

明确:通过之前细节的品读和勾连的前面的情节,我们知道以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程度,葫芦早晚会被带去学校。

拟设学生答案:带去学校,但是教员不没收。

追问:注意违反课堂纪律的小孩可不止清兵卫一个人哦。教员为什么一定要对清兵卫这么严厉,气得声音都发抖了?

明确:不喜欢当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

追问:教员喜欢当地人爱好什么的风气呢?他认为哪种小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明确:喜欢武士道的小孩。

追问:提到武士道,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起的是一个群体形象。一样的眼神和表情、一样的服装、一样的武器、一样的动作、甚至一样的死法。大家都一样,统一、服从、不需要任何自己个性的东西存在。你说它是一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一种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的强权上的。强权是什么?是一种绝对意志,清兵卫你想按照自己个性自由发展喜欢葫芦。不行,必须压抑你、扼杀你。所以这个葫芦一定会被没收。而且按照教员的说法,他这样做是好心,是怕清兵卫将来没出息。

拟设学生质疑:教员后来不喜欢武士道了,喜欢葫芦了。

明确:第33段指出教员性格的一个特点是顽固,不可能轻易更改。

2.教员这部分我们是无能为力了。那我们看这件事的后半部分,父亲砸碎葫芦能不发生呢?

明确:是能的。假如清兵卫喜欢的是和父亲一样的马琴葫芦的话。

拟设学生答案:不能。教员来告状了。

追问:教员告状的确是砸碎葫芦的导火索。但是如果我们的清兵卫喜欢的是和父亲一样的马琴葫芦呢?父亲还是会把那十几个马琴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吗?

明确:分析7-20段。清兵卫喜欢的是“周正的平凡的”葫芦,是“没开过口的带皮的葫芦”。被没收的那个葫芦在别人眼中是个“很普通的”(22段)。而父亲客人、当地风气喜欢的是有“奇特点”的、“非常有名的”马琴葫芦。

追问:清兵卫喜欢的葫芦是怎么长大的?有“奇特点”的马琴葫芦是怎么种出来的?

明确:葫芦自然长大,基本上就是周正的平凡的普通葫芦,它的美就在于自然、健康。而马琴葫芦呢,被扭曲、被限制、被安排,它的美是畸形的、病态的。我们发现,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与当地风俗之间存在着最根本的对立。父亲、当地的风气虽然不是喜欢武士道,但他们压抑个性自由解放、扼杀自然、健康的美的本质是相通的。

小结:葫芦一定会被没收、砸碎。最后,这个在大人心中只值1毛钱的葫芦卖了600元。其实清兵卫就是那个葫芦。当大人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有出息,自以为“应该”干涉,有权力干涉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潜力被低估了6000倍。

3.“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庆幸的是,现在清兵卫找到了葫芦的替代品,现在他热衷着绘画,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齐读第一段“过了不久”到段末。(学生读)我们现在都有个担心吧。清兵卫和葫芦的故事会重演吗?这类事还会再次发生吗?

拟设学生答案:会。教员和父亲。

追问:这是我们探究了主题后的结论。那么作者有没有给我们答案呢?大家看段末是什么标点符号啊?

明确:后面可以略去不讲了。

追问:(学生读)你们注意到吗,末尾是个省略号。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啊?作者这一略,略到了文章哪里?

明确:倒数第二段。那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压缩的话就三段:第一段、倒数第一、二段。我们来齐读一下。(学生读完。老师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绘画的故事。”学生往下接。完成一个例子的缩写式复述)清兵卫所有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的东西都将被压抑、被扼杀、被断了关系。仅仅是和葫芦断了关系,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人生将不断的重复这样的悲伤,就成了一个悲剧。

4.看到什么叫“小說之神”了吗?一个标点符号也可以传递很多东西。文中第9段、第32段是不是也有省略号啊。我们看看这两个省略号传递的信息。作者省略了,可是你知不知道省略的是什么啊?

明确:知道,可以猜想出。你为什么猜想得出?因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清兵卫的故事可能就是你的故事,也可能就是我的故事。所以这不是清兵卫一个个体的悲剧,而是一个群体的悲剧。

【设计说明】主旨探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两处“……”的使用。这两处“……”使小说的悲剧意义跨越了个人、时间与空间:从清兵卫到你我、从19世纪跨越到21世纪,从日本跨越到中国(还有更多国域)。能够创作出这样跨时空悲剧文本的作家非常多,但是用两个“……”完成这样创作的,很少。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十二岁小男孩热衷的葫芦被教员没收、父亲砸碎的故事,是一个大人们自以为是地扼杀孩子的天性、天赋和个性发展的故事,是一个自然健康的美被压抑、被限制,具有的巨大潜力被忽视的故事,是一个呼吁尊重自然意志和人的个性发展的故事。

作业:小说的摇摆写作训练。请参考书后第69页情节运行中关于“摇摆”的知识,在第24-27之间插入一个摇摆情节。不少于300字。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50元钱。”老婆婆回答了。

清兵卫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猜你喜欢
热衷教员葫芦
晚上好, 教员先生
烘焙小宇宙
葫芦瓜
全球整形观
惠小江
校长问题
晚安,教员先生
宝葫芦
晚安,教员先生
画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