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辉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各地区、各国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连接顶层设计和教育实践的桥梁。[1]特别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基础,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素养与能力,改革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或缺的担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文教育为载体,以文化育人为核心,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的人。语文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主要指经典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重视优化语文课堂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经典古诗词教学的呼唤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在语文课堂,经典古诗词教学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无论是时代背景、政策导向,抑或是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无一不体现出经典古诗词教学之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指出:“利用互联网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产业研究的方向。”[3]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隐忧。由于网络文化的爆炸,社会各个领域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文化符号,各种标“新”立“异”的网络名词层出不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青少年一代热衷于哈日、哈韩,却对民族文化兴趣不足,知之不多。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在课堂中通过经典古诗词教学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政策导向: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并重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教育部也提出将国学经典重新纳入学生课程,并将增设“国学”本科专业。由此可见,国家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极力倡导国学教育以繁荣中华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政策为实施国学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中小学应抓住机会强化语文学科对于实施国学教育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意义深刻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
(三)教育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不可置否的是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主流,科学教育所代表的工具理性主义已成为教育领域主流的价值观。工具理性主义盛行对于教育的发展利弊参半,一方面为科技的进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限制了人才成长的高度。目前,我国教育领域进入了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全部向“钱”看的怪圈,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导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兼容并包、敢为人先、勇于拓新的精神品质。因此,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大格局意识,明晰人文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加强课堂人文教育,进一步平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学生发展: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兼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具备宽厚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底蕴指的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之后所形成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指的是学生接受科学教育之后所形成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探究思维。对当下的学生而言,相比于科学精神其人文底蕴尤显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基础教育对于涵养学生人文底蕴的力度不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人文底蕴不足这一问题。因此,中小学语文课堂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时代使命,合理开展经典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中经典古诗词教学的存在价值
经典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會价值: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其中经典古诗词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独一无二的明珠。经典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即通过积极引导中学生赏析经典古诗词,品味经典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和文化美,激发中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的兴趣,增加中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教育价值: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立德”一词,取树立德业之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取培育人才之意,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同样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规定了语文学科要培养有人文积淀、有家国情怀、有道德情操、有审美情趣的学生。经典古诗词呈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与精神都完全契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标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高尚纯洁的品质。经典古诗词教学就是要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价值: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经典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养成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典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效果。目前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局限于就诗词而论诗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背诵、能否做题,而非让学生成人,让学生习得经典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去发展经典古诗词教学,充分挖掘经典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育价值,发挥其育人的作用,立足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中经典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应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出发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重构以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提倡诗词写作,发展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有许多学生接受多年语文教育之后并不能良好地与他人沟通,不能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甚至不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究其原因在于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古诗词教学仅仅让学生背诵课文、学习知识,而不关注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经典古诗词教学应摒弃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感悟表达出来,充分锻炼学生的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二)引导诗词赏析,提升思维能力
古诗词赏析贯穿于经典古诗词教学的始终,是经典古诗词教学的核心部分。经典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古诗词不同于现代诗词,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囫囵吞枣,难以感受其中奥妙。因此,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并适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引导学生以诗题为切入点,从整体上感悟和把握古诗词,这可以帮助学生习得以点破面、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其次,引导学生以内容为出发点,分析古诗词内涵、时代背景、写作技巧和作者情感,这可以促进学生系统性、灵活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创设诗词情境,强化审美体验
几千年来,我国经典古诗词以其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深受世人喜爱。正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歌颂了情感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说明了语言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景色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意境美。经典古诗词教学应充分利用诗词之美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应明晰单纯的诗词背诵是无法帮助学生塑造审美能力的,因为古诗词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年代距离和空间距离,没有一定的诗词情境,学生无法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因此,经典古诗词教学应结合具体诗词,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诗词情境,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学校也可以组织与古诗词相关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把握诗词之美。
(四)巧用历史典故,加强文化传承
經典古诗词作为古代先贤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代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喜爱引经据典,这就使得古诗词中凝集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正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赤壁之战的典故;“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李云与谢朓的典故;“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乌江自刎的典故。经典古诗词教学应巧用这些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应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关照经典古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经典古诗词对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自身优势,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梁砾文,王雪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2):61-67.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5):52-54.
[3]周建新,胡鹏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2017(1):53-66.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