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0页。
【教学过程】
(师生共读数学绘本《不可思议的魔法机器》)
师:从魔法机器的入口放进一些东西,会从出口出来不同的东西。说说魔法机器分别实现了什么功能?
生:加上一双眼睛的功能。
生:动物回到小时候,有返老还童的功能。
生:小矮人变多了,多了一倍。
师:你能具体说说多了多少吗?多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生:出口的小矮人个数比入口多了3个。如果入口是3个,出口就多3个;如果入口是2个,出口就多2个。每次出口的个数都是以入口的个数为标准。
师:我们以前学了“比多少”,今天一起来探究“倍”的数量关系。
【分析与思考:“倍”是个抽象的概念,表明了两类事物在量的比较中的一种关系,学生需要依靠感性的材料来理解,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入口与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了各种丰富的关系模型。当出现数量时,学生自然地回忆“比多少”的已有经验,并联想到一些有关“倍”的初步的生活经验。】
1.操作感知,理解红点与蓝点的倍数关系。
师:我们把入口的3个小矮人用3个红点表示,出口的6个小矮人用6个蓝点表示(板贴)。在数学上我们习惯用一一对应的排列,这样比较方便进行观察。谁来说说红点与蓝点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2倍。
师:谁能上来摆一摆,让我们一眼看出蓝点是红点的2倍?
(学生尝试摆,并说一说)
师:谁能上来一边说一边圈?
生:(边说边圈)把3个红点看成一份,蓝点有这样的2份,就说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2倍。
师:魔法机器启动转换功能(增加3个蓝点)。
师:现在你能找出红点和蓝点的倍数关系吗?
生: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3倍。
师:继续启动转换功能(再增加3个蓝点),现在呢?
生:蓝点个数是红点的4倍。
小结:蓝点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分析与思考:动手操作是最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手段,因此倍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操作性意义的建构。通过对“倍”形成过程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察的操作活动,如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构建起“倍”的概念模型。】
2.对比感知,体验标准量与倍数关系的变化。
师:魔法机器继续变(去掉黑板上的一颗红点的板贴),蓝点与红点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
生: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3倍。
师:比较两组图,你发现什么。
生:蓝点都是6个,红点不同,所以倍数不同。
生:左图以3个红点为标准,右图以2个红点为标准,所以倍数关系不一样。
【分析与思考: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研究表明:儿童对于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倍”的概念建立过程中,把谁看成“1份数”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比图的辨析,学生发现了红点个数的不同影响着份数的不同。在异同的辨析中揭开了“倍”的本质。】
3.寻找规律,抽象出倍的关系模型。
师:魔法机器继续变,请你找出规律,并填一填。
生:出口圆圈个数是入口的3倍。所以入口是4个,就在出口画3份这样的。
师:如果入口画的我用方框遮起来,看成一份,出口就有3份,于是我们知道了出口的个数是入口的3倍。你觉得方框里可以画几个圆圈呢?
生:5个、19个、100个……
师:在画的时候只要符合什么条件,就能保证出口的个数是入口的3倍?
生:方框里的个数要一样多,也就是每份数要一样多。
师:如果出口增加2个方框,出口的个数与入口的倍数关系是什么?减去2个方框呢?出口减去2个方框,入口增加1个方框呢?
生:出口的个数是入口的5倍。
生:出口的个数是入口的1倍。
【分析与思考: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有了前面丰富的“倍”的直观模型,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直观模型到抽象关系模型的转化。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因此,为了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教学设计始终贯穿魔法机器入口与出口的变化这一主线,在这里引入了“方框”模型。帮助学生把关于“倍”的不同的、非本质的特征全部剪裁掉,引导学生再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断的抽象中实现一次次思维的飞跃。】
1.当圆圈的个数变得很多时,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代替。
也就是求()个()是多少。
2.除了圆圈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绳子的长短也有倍数关系。
3.图形的大小也有倍数关系,分一分,涂一涂,创造“几倍”。
大正方形的大小是涂色部分的( )倍。
【分析与思考: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启示我们,只有设计目标多层、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用练习,才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本质。在练习设计方面,从数量到长度再到面积的不同维度的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在这节概念课中,笔者以“倍”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不断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和形成概念,基本实现了教学预设。
1.从数学绘本的片断引入,通过阅读与观察感受数量关系,并且学生有了用一份一份看的意识,为建立“倍”的模型做铺垫。
2.蓝点与红点的两次对比观察:一份量不变,份数变化的探究;另一份量变了,份数不变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抓住“不变”,而这“不变”就是倍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了“倍”的模型。
3.找规律的设计一方面巩固了新知,另一方面也意在通过数形结合抽象出“倍”的各种丰富的图式。
4.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拓展了学生思维,题型从基础到开放、维度从数量到长度再到面积。
以下两点是本文值得反思商榷的地方:
1.在描述倍的数量关系时,学生需要句式的引导,“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样的句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这里还要放慢教学的节奏,指导学生边圈边说。
因此,笔者在对本校三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后测,其中三个班在教学时多次引导用句式来帮助理解“倍”,而另外三个班在教学时只一两次用句式。后测的结果是用句式引导的学生正确率更高且做题速度更快。由此可见,数学语言的指导对学生建构“倍”的数学模型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数学绘本的引入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价值,值得反思。当学生在反馈的时候说:“出口的小人比入口的小人多一倍。”这样的反馈是否对学习新知产生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