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离异孩子的个别教育

2018-08-23 11:13奚芳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佳佳

奚芳

摘要:一般说来,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异或丧偶而导致的家庭成员中父亲或母亲一方残缺的家庭。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单亲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行为上常常存在一定的偏执性,其被同伴接纳的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值。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智慧和心血的群体。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所带给孩子的成长上的各种欠缺,教育理应给予最大努力的弥补和修正。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在幼儿阶段失去这个机会,那么,一个单亲孩子的成长将比正常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的代价。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生活背景和教养背景,导致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幼儿阶段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个别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就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单亲孩子的个别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

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灵和情感,是教育的起点。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教育才不会南辕北辙。

(一)深入了解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常常存在这样几种心理健康“隐患”:其一,自卑孤僻。这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怯懦,父母的争吵、离异给他们带来过分的紧张与焦虑。在与同龄幼儿相处时,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消沉。他们惧怕与人交往,在人前沉默寡言,常常躲在一边自己玩或发呆,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话或跟玩具、小动物说话。其二,仇视攻击。这类孩子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烦躁,易发怒,对人抱有敌视态度,稍不顺心就攻击他人,像只好斗的公鸡。其三,放荡不羁。由于对家庭缺乏依恋感,加上单亲父母管教力度的减弱或放纵,这类孩子开始像脱缰的野马、断线的风筝,到处乱跑,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很容易染上坏习惯。其四,蛋壳心理。这类孩子原先的家庭条件可能比较优越,自尊心很强。父母离异后,他们一方面感到恐惧和愤怒,并伴随有强烈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又尽力掩饰这种心态,以维护自己原有的优越形象,变得十分矛盾、虚荣。这类孩子内心与外在表现十分不相称,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看起来个性很强,事实上内心情感十分的空虚脆弱,只要稍受挫折,精神就很容易崩溃。

教育是细节的艺术。面对这些幼嫩的生命,教育做到怎样的细都是不为过的。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生活、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一方面,要从细节关怀入手,引导和帮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注重细节关怀

单亲父母一般都比较忙,容易忽视孩子的很多生活细节,单身爸爸更是如此。单亲家庭的孩子情感常较不稳定,受家长的情绪及家庭气氛的影响很大,作为班主任,要留心孩子的生活细节,适时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指导,细心体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情绪低沉时,应多用亲密的爱抚动作让孩子感到教师的爱,体验到安全感。如教师可以直呼孩子的小名,搂着孩子讲故事,或找个机会抱抱孩子,附在他耳朵边轻轻说几句关心、爱抚和赞扬的话语。就说佳佳这个孩子吧,也许他还不懂没有妈妈的爱是何等的不幸,但他知道自己需要有人来疼、来抚慰。就在开学那一段时间,整整一个月,我拉着他的小手,或是他拽着我的衣襟,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上课,他坐在我旁边;我吃饭,他跟我到食堂吃我的饭菜……他简直就是我的小尾巴!虽然这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不便,但我清楚,孩子相信我,需要我,依赖我,希望我牵着他的小手,不管做什么事。当然啦,当孩子出现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如抢坏了小图书或把同伴推到在地的时候,我也会严厉地批评他,让他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因为他是单亲孩子“网开一面”,予以“特殊照顾”。

人的成长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达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

(三)创造爱的集体

从教育的维度说,爱不是怜悯,不是赐予,爱是彼此的尊重和关怀。这个时候,爱意味着平等,一种人格的平等。所以在集体生活与教育中,教师不宜突出单亲家庭孩子的身份,不要强调他们的特殊性,而要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区别。在引导单亲家庭孩子与其他幼儿交往时,教师切忌将这些孩子始终置于弱者的地位,要求其他孩子谦让、照顾这些孩子。过度关照反而会加重孩子自卑自怜的心态或者放纵部分任性好斗的孩子,不利于这些孩子与其他同伴的正常交往。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教师应给单亲孩子关心、帮助同伴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力量与价值,增强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以坚强、爱与尊重为主题的社会性活动,让幼儿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发生了许多不幸或困难,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当别人遇到不幸与困难时,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学会关心与帮助他人是帮助孩子走出自卑、孤僻、冷漠的最佳良方。这个爱的集体,正是在彼此的尊重、关爱与支持中建立起來的。

在一次欣赏“全家福”照片的活动中,佳佳没有“全家福”,为此他很伤心。我及时引导他:“你妈妈是疼你的,妈妈不是不要你,是因为妈妈和爸爸有点事情没法解决,才不在家里住了。老师和小朋友都是你的好朋友,我们都爱你!”随后我发动全班孩子,想各种办法来关心和帮助佳佳。结果,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小图书和水果、食品送给佳佳,佳佳高兴得小嘴都合不拢,其家人也感动不已。佳佳在幼儿园有了很多关心他的好朋友,他休息天都盼望能上幼儿园,因为有好朋友在等着他一起玩,他感受到在一个爱的群体里面非常快乐。与此同时,爱的种子在佳佳的心里生根、萌芽……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佳佳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他变得爱画画,有耐心;变得有礼貌,关心集体;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完全溶入到班级集体中去了。

(四)寻求家园合作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社会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个重大打击和巨大考验。如何引导这些年幼的孩子正视、接受家庭的剧变?如何引导他们与不在一起过的另一方家长正常相处?如何与作为抚养人的家长接触?尤其是对那些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过的孩子,又如何帮助这些做爷爷奶奶的教育好孙子?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回避并必须去做好的。

面对这些家长,教师常常要承担起调解员和指导员这样两种角色。纵然父母离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孩子抚养权常常是双方争执的焦点。往往得到孩子抚养权的一方不允许另一方探望或带孩子出去玩。这时候教师就要做好调解员。在尊重双方权利和隐私的基础上,本着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灵活机智调解孩子父母双方的态度,化解双方由于怨恨而产生的矛盾,使他们放心地交出孩子,心情舒畅地探望孩子,让孩子同样享受到父母的疼与爱。同时,教师还应该是个指导员。单亲家庭的家庭气氛常不够宽松和温馨,教育的方式容易走极端,要么放任和溺爱,要么粗暴和冷漠,有时会把所有的希望和怨恨都堆积在孩子身上。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引导他们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舒畅的良好家庭环境。尊重、接纳和理解,是与单亲家长沟通合作的前提。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衷。每个单亲家庭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教师应尊重家长的生活隐私,尽可能避免涉及其家庭内务,以免触及家长的痛处,造成家长的尴尬和厌烦。教师在与单亲家长接触时,需以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唤起家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肌体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安定与否、幸福与否,都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单亲家庭的存在是必然的,在由此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中,最让人关注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关乎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毕竟,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没有别人的抚育和帮助就难以生活下去或无法健康成长的人。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运用一些适当的方法进行个别教育外,特别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的方法,做到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佳佳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单亲”伤口一把盐
浅谈高中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行为分析及教育策略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也来谈谈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