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呼唤新家教

2018-08-23 11:13卓文达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高考家风陪伴

摘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更掀起了教育效率纵深推进的高潮,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好家风、共建家校共同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养育孩子未必有适合所有人的“说明书”,但家庭教育基础知识都是所有家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家长自主自觉学习,才能真正明了“家庭教育”是什么;领会把握家庭教育的真谛,才能教育好孩子;学会学习的家长,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高考;家风;家校共同体;陪伴

教育部2015年末颁布的《关于加强家庭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对“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责任的认识,表述更加清晰,同时也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何强化家长教育责任的新问题。当前,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更掀起了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高潮,全面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许多真实体会。

一、传承好家风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的时候,再次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而来,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使我联想到家庭的精神、家风,是民族和人民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需要积淀,更需要传承。积淀与传承不仅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家风形成的必由之路。《颜氏家训》与《朱子家训》以读书、修身、齐家为出发点教育子孙读书与做人的道理,对中国人家庭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读书做人、修身齐家,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道理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很多值得继承发扬的地方。

明代女作家郑淑云曾给儿子写过这样的书信:“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事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着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自励也!”郑妈妈没有过多关注他的衣食小节,而是劝慰孩子多读书,多积累,这一生不管际遇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最好。即便不是,那也是千古以来许多人都遇到的苦,也不必太苛责自己。她的爱,不狭隘不灰暗,是一个风雨历练过的女人,看过人生百态后,饱含仁慈宽厚的生命之爱。

做父母的,请回顾自己传承的家风是什么?想明白自己传递给孩子的家风是什么,把它明确地写出来,清楚地告诉孩子,甚至大字书写张贴于家室,期望孩子和自己共同遵守,也是一种很好的家教方法。

二、共建家校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且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由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化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要让学生有更广的空间进行实践和展示,家长应不断自觉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理解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理解信任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专心于学校学习,锻炼成长,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认为,许多教育改革不尽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广大家长的不了解、不理解,导致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抵制。

当前,家长的学历、素质都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学校教育的诉求也越来越高。“四高”特点,也就会有更多的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声音,对教师的课堂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有更高的期待,这更要求家长走进学校,融入教师群体,积极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为学校课程提供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人”。与教师一起,综合分析孩子的学习状态、身体发育、心理特点等;与教师一起针对孩子身上暴露的问题进行诊断协商;与教师一起,尝试更好地培养技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时代飞速发展,教育需要创新,家长要提高认识,走进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理解学校教育,主动协同教师,形成育人合力。

三、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中有三个关键词:读懂心灵,提供服务,陪伴成长。在这三个关键词中,陪伴是核心词,没有陪伴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心灵,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灵,就没有办法找到孩子的心灵之所需,给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千万不要把陪伴理解成死看死守,死看死守会导致孩子的逆反,也不能把陪伴理解成包办,包办只能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更不能把陪伴理解为文化辅导,你不可能有能力辅导他的一切课程。“教育的意义”最集中地体现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只是众多做家长缺乏这个意识罢了。“教育的契机”原本就存在于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罢了。

“爸妈整天抱手机,小孩天天手握笔。爸妈天天把头低,小孩天天把题思”。前一阵,朋友圈曾抄传小学生写的一首打油诗,诗里,小学四年级女孩对“手机控”父母颇为不满,有教育专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孩子被忽略,可能以哭闹、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

教育因陪伴而美好,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要讲究方法与艺术,需要多些关注与交流,在我们的脉脉守护中,我们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眼神,坚定的决心告诉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光体,都有其天赋秉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既是“教化化他”的源头活水,也是为孩子所“化”的潜在契机。

新高考呼唤新家教,养育孩子未必有适合所有人的“说明书”,但家庭教育基础知识都是所有家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家长自主自觉学习,才能真正明了“家庭教育”是什么;领会把握家庭教育的真谛,才能教育好孩子;学会学习的家长,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辛上邪.边界分明的加拿大亲子关系.现代教育报.2018.

5.4.

[2]陳艳涛.好爸爸坏爸爸.中国新闻周刊2018.

[3]关颖.家长需要家庭教育常识.中国教育报.2018.5.24.

作者简介:卓文达,汉族,男,福建省莆田人,本科,高级职称,教育教学方向。

猜你喜欢
新高考家风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