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宇
摘要: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初见成效,但仍未完全展露出其优势,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亟待深层的挖掘。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长期对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的低估,使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活力有待激发,只有帮助教师对自己职业定位重新认识,增强自主发展意识,由被动的发展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才能使校本课程焕发应有的活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自主发展
中小学的课程权利重新回到国家手中,形成了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教育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多样化又重新成为课程改革的议题。“教育系统本质上具有被动和主动双重作用,它能够进行自身演变,也能孕育和促进令人满意的社会经济变化,教育系统内部的确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变的抵抗、心态和结构。”①
一、校本课程开发依赖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本校问题为指向
校本顾名思义,即以学校为本,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地,校本课程开发应始终围绕学校的问题而进行,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走符合本校实际的道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牢牢把握住这一问题指向,只有把握住实际问题,才能在操作中避免落入统一化、模板化的困境,真正發挥出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特色化的贡献。
2、以学校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富有创造性的职业,这种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生成创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课程的创造中。但后者却极少的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得到体现。教师是教育经验建构的主体,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课程的创生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是在学校内部以本校教师为主导而进行的,这一切都建立在学校教师对本校发展的全面了解,以及教师对自身能力和学校发展状况的深刻认识,只有以深刻的自我认识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够真正有时效的进行。教师毋庸置疑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再独立于课程设计以外,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②校本课程开发要依赖于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将教师作为课程决策的中心,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这一特征。
3、以持续学校各项工作事务改进为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需要各方面人员持续参与的过程,校本建设从确立目标到发展,应始终牢牢靠住学校这个本体,以持续学校各项工作事物改进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在校本的推进过程中不断优化,才能增强校本发展的活力,并促进学校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开发前期到落实这个长期的历程中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为开发的主体,这一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应对问题改善学校各项事务。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尴尬的教师角色
“正如布斯凯(J.Bousquet)所指出的,发展中国家有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本国传统和需要,就引进了一些现代吸引人的和新颖的方针,结果便会产生一种“排斥”异物现象。”③西方的“校本”是根据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况从学校发起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我国的校本改革是从国外引入的一个新概念自上而下进行的课程改革,这种迁移使得一线教师难以快速理解校本课程这一新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各方面权利受到限制,教师的自主发展受限,使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难以更好的体现自身价值,教师难以找到自身角色准确的定位。
(一)现行课程决策和管理机制下教师权利受限
在阐述一个社会性问题时,永远避不过一个重要的根源—文化传统。校本课程这一概念是从西方课程体系中取其精华,但我们在借鉴这一事物时往往容易忽视这一根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体系所追求的是一种统一化课程,国家统一拟定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属于忠实取向,这种绝对执行的文化心理深深的烙印在我国课程体系之中。直到提出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国家对课程管理的权力才得以下放,学校才能得到更多的课程管理权,长期形成的课程管理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完全改变。在实际开发中,校本课程仍过多的受到国家、地方的制约,学校自主权有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也相对较少,限制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发展。
(二)现行学校管理模式难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重任最终要通过教师来落实,只有真正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落实到教师手中,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校本化开发。在学校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决定权属于学校领导,教师权利较小。在有限的权利范围内教师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只能顺应地方、学校领导的安排,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旁落到仅仅是机械的执行者,在这其中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度较低,教师也在这种长期工具化模式化的培养下,缺乏专业自主意识,无法真正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三)升学为主的社会氛围中教师角色受限
校本课程是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社会和学校中,校本课程的认可度较低。我国课程长期以来面临着升学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都会希望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主要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上。教师既要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及课内外的各项工作,还要应对学校中各项事务,难免分身乏术。教师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无有心无力,难免应付了事,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难以提升。
(四)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自身素质并没有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热潮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素养不足,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欠缺。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概念,加上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多样化的解释,导致一线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而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人为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凝结着普遍性知识的国家课程之间制造鸿沟,并实然地将“三级课程”看作是存在对立、主次关系的“三类课程”。”④同时他们自身对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不明确,也有的教师将校本课程开发当做编制新课本的过程,但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具有地域性知识的读本,碎片化知识的拼凑。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原有学科课程的再开发,要对原有学科结构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是一种动态创生性知识的过程是课程形式的变化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结合。这些理论上的不足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无法体现出学校特色,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以师为本激发教师发展自主性
校本课程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差异性的表现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教师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开放文化、在多重对话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实现教师课程知识的更新,终身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对对教师长远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帮助教师在不同知识间的对话间架构起学习理论与课程开发之间的桥梁至关重要。
(一)扩大教师自主发展空间
作为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管理的精神所在,良好的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文化战略,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全局的、长远的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符合学校自身规律的预制和谋划,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未来方向与发展水平的策略;也是一所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能够凸显其办学特色并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性策略。⑤重建课程与教学特色也是在重建学校文化,而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也会影响课程与教学的走向。在课程改革时代,学校需要一种新的学校哲学来引领学校的课程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促。转变学校管理模式,形成开放、民主的校园氛围,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激起教师发展的潜力。
(二)多方合作完善学校措施
完善的设施是校本课程顺利实行的保障,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学校都面临着办学设施优化的问题,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仅仅只依赖于国家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各学校的要求,各方面资源不足也大大限制了教师的手脚,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大部分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所以学校作为独立的个体积极与社区、社会企业、家长合作,开发多方资源,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城市学校往往享受着更好的物力财力资源,但是在课程开发资源上较为缺乏,而农村学校拥有更为丰富的地域资源,但往往缺少资金和课程开发经验。结合城乡的优势,形成校际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充分发挥各方合力才能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开展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无法实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应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中之重。教师的实践主要在其学校中展开,因此以校为单位来开展教师培训,能更好的贴合教师的实践,目的性明确,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学习时注重教师内在动机的激发,提升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大多是学校中在教学资历较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大多进入工作岗位多年,在接受新事物时难免会有困难,对他们进行职后的培训至关重要。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利用假期与当地师范大学合作,由课程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与优化选择,成为具有理论素质的校本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立足学习理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一些根本性的学习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获得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由此进入既能够、又愿意、也有条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境地。”⑥另一方面要开展学校教师的群体的理论探讨,听取他人的心得体会来提升自己,也能实现教育经验在新老教师之间的真实传递。教育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实践不能处于独立的状态,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其他教师的存在必不可少,学校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达到和谐共处中至关重要,在共同的氛围中也为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依托。因此依托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走向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激发教师内在特性
在飞速变革的社会,总会面临变革与坚守的矛盾,面临新的由社会变化而带来的课程改革,教育所能做的是保持自身,适应变革而又不自我否定。顺应由教育内外因素所引发的变革,顺应时代,顺应世界的变革,以此来摈弃那些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部分,革新课程体系来推动社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就会开发出相应的课程,要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避免模板化,形成学校特色。就在激发教师的内在特性,发挥其原创性。明确学校自身的定位,找准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周边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开发,对其他优秀案例只可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而不能全部照搬,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发展学校独特文化的机遇,发展成为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有特性的学校。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确保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自主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校本课程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3]拉塞克, S等, 马胜利.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2]鲍聪. 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文教资料, 2010(19):180-182.
[4]叶波. “地域”还是“境域”——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6):53-57.
[5]彭钢.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2):25-29.
[6]曾文婕. 深化校本課程开发的四个生长点[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8):86-91.
注释:
①拉塞克. 马胜利.从现在到200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②鲍聪. 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文教资料, 2010(19):180-182.
③拉塞克, 马胜利.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④叶波. “地域”还是“境域”——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6):53-57.
⑤彭钢.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2):25-29.
⑥曾文婕. 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生长点[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8):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