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真实生活 引导孩子表达内心

2018-08-23 10:12陆青春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评价

陆青春

胡满红老师执教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课,清新自然、生动有趣,使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眼前一亮。课堂上,老师的一席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节课既不是一般的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指导过程详细,善于打开学生写作的过程,直指学生精神成长,让学生“我心想我事,我口述我感,我手书我情”。

一、真实生动的情感点燃习作热情

罗昆霞老师说:“没有情感,很难创作出有灵魂的艺术品,学生的作文就是一件艺术品。也许它在别人眼里不够精美,甚至像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一样,但它告诉我们这是他精心的作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的,情感的激发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情”字,也唯有“情”方可令人“生死以相许”。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始终从情感这一角度切入,把作文教学变成一个贯穿情感、充满体验的教学活动过程。

1.课始热身激发真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里的情不仅是本我的情,也有外在的情的感染。人是感性动物,在一定的氛围中,常常是情随事迁,不能自已。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将课堂融入社会是我们小学教育社会化的要求。课堂中的情景创设是模拟场景,是社会和生活的再现,是角色产生的关键所在。他是真实的,符合孩子的年龄段,满足了其好奇心,同时很大程度上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一开始,胡老师播放了一组由于望子成龙,家长常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不恰当的比较,伤了孩子的心的视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问: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生活的原生态,学生发言踊跃,争先恐后。学生发现这个现象不只是社会现象,更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由身边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情,情感的激发就到位了。当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习作还会难吗?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同时也是小学习作教学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我们在布置作文的时候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走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色彩亮丽、充满朝气的真善美的舞台。

2.对话评价激发真情感。真实的情感投入是对话的催化剂。课堂对话围绕“父母拿什么和别人比?这样比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比的结果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四个大问题展开。在教师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激发和铺垫是逐层推进的。胡老师是个有心人,通过“点一点”“促一促”或“议一议”、“变一变”,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更积极、更投入,所得更清晰、更透彻、更丰富。同时胡老师还重视那些情感复杂的同学,可见胡老师对于任何一位学生的情感都珍视,激发情感无遗漏、无盲点。孩子的情感表达平时也许不易被发现,也许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表达,但这种情感不能被忽略。在对话评价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且借助师生对话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激发才是有效激发,使学生把生活与作文融合起来。

二、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让习作更细腻

1.拓展思维广度。教师设计了两次选材交流:先是口头交流,家长从哪些方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教师及时进行梳理: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事情写来,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故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选材思路;然后再要求每个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再进行一次交流。两次选材交流,学生经历了两次头脑风暴,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主题的选择,花时不多,但效果很好。学生选择写作切入点小,不做全篇要求,选取指导当中的一个点来写片段即可,让学生针对发生的事情,选择自己可以如何去做?可以对谁写,采取怎样的方式写,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不感到为难,每个学生都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某个点表达,从而做到了让学生充分表达!

2.拓展思维的深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品是表达的结果。作文的不济,往往是因为思维的欠缺。这节课重视学生的思维,思维有深度,先通过一组由于望子成龙,家长常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不恰当的比较,伤了孩子的心的视频,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家长的心里住着别人家的孩子,嘴里挂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问题。再出示学生的一篇作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思考,“父母拿什么和别人比?这样比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比的结果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四个大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接下来,前后延伸,明确问题的成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思维还有广度,在讨论家长常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不恰当的比较,伤了孩子的心时,胡老师提供了一组数据,出示“在指责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卑,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冷酷;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的名言,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讨论问题成因时,学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找了原因,最后还针对各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新体验,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格外真切和独特。激活了学生喷发情感的愿望和激情,孩子们说得不亦乐乎,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忘记自己在进行写作学习,不会感到习作的负担、情感升华的艰辛。那些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认识和知识变为自己的可以感觉的、可以交流的东西,并慢慢将这些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习作教学只有拨动孩子的心弦,才会在课堂留下天真无邪的笑,学生真情实感才会真实宣泄,语言表达才会畅达自然。

三、充分合理的表达让作文精益求精

我手写我心,我们重视强调真情、真实,但不可因此而忽略了作文是情感交流的艺术。作文不但要悦己,更要悦人。因此,我们不能不讲究一些能恰当表情达意的方法。这节作文指导课,教师着力指导的是“寫一封劝说信”这样一种写作方法。怎样把“劝说信”表达清楚呢?通过小组讨论:如何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建议。同时,胡老师指导孩子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书写。学生各抒己见,详细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家长的表现,也情真意切地写出了对家长的劝说。在写作前,胡老师并不是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让学生先说一说写些什么,怎样写,厘清思路,通过学生的构思和同桌互说,然后推荐一个说得比较清楚的学生交流等环节。当学生思维遭遇困境时,教师适时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认识“要把理由说清楚,还可以通过说现象、谈危害、提建议”的方法,运用举例子、引用等方式。顿时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样给出的方法,对学生而言犹如雪中送炭,相比一开始就直接将方法交给学生要管用得多,也有效得多。在学生“理解”习作方法以后,继续抓住一位学生写的劝说信,让学生再一次讨论怎样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最后又修改习作展示,实现了从“理解”到“会运用”的飞跃。通过这样重锤敲打,让学生对这一写作方法有更加正确和深入的认识,这样的指导设计可圈可点,值得称道。其实评价一堂习作指导课的教学效率,不是看教师“教过”多少习作方法,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习作方法。

其实这篇作文主要不是写给老师看的,更应该是写给家长看的。学生要离开会场时,胡老师再三叮嘱学生将这篇作文修改以后拿给家长看。我顿时为胡老师这一做法点赞,因为他实现了本次习作社会交际功能的最大化,最大程度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动机。其实作文就是一种社会交流,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作文的本质功能。如果我们将作文教学不仅视作一种书面表达练习,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沟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那么就能使学生作文有更加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回归习作的本来功能。

四、即时有效的评价让作文锦上添花

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活动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胡老师关注评价过程,评价者的多元参与,促使学生相信自我、赏识自我、挖掘自我、超越自我,点燃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与信念。有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的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互比;习作课堂上的学生互评是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将对学生的习作起到推动作用。除了老师,来自同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习作时可以提高作文的鉴赏水平,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习作时可以获得启迪。教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习作评价最后将三篇习作放在一起,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比思考,揭示习作真谛:观点不同,但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胡老师深知“作文即做人”,在点评学生合理表达的同时,胡老师通过真诚的、善意的、实事求是的引导,大力肯定那些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学生作文。拓清心疑,矫正偏激,指引他们走好每一步路,要适时巧妙激发学生人性中的善的因子。文章有了发自肺腑的健康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充实感人。

总之,这节课充分地演绎了罗昆霞老师说的“真作文”实践研究的目标: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提升学生作文品质。让我们深知了“真作文”研究的意义,也进一步明确了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为生活而作文,为人的发展而作文!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评价
情感
台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习作展示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