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教育路径调查

2018-08-23 08:56文绪武范东东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三进新时代

文绪武 范东东

摘要: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调查问卷以大学生为主体设计,经过九个阶段再现大学生所感、所想、所思。调查显示,“三进”教育实现路径上应注重情境,形式多样;摒除一些教学方法“鸡肋式”运用;多元方法应融入大学生生活并尽早展开,形成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进”教育;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意义重大

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的部署高瞻远瞩,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理念是理论的“头”,源于理论、高于理论又统领理论[1]。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进”,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正式提出来了。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联席会议召开,提出切实贯彻中政委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课堂、进课本、进头脑的指导精神。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一个科学理论、一项方针政策,如果不能让大学生乐于倾听、能够记住的话,又何谈接受和践行[2]?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具有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本调查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大学生为主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385名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客观地呈现在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趋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再现大学生“所感、所想、所思”,剖析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引起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反思和进一步探讨。

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三进”教育设计和调查,围绕《决定》的发布和认知展开,经过了前后九个阶段,各阶段逐步推进(见表1)。参与这次设计和调查的有四个教学班的16位同学,分4个小组,每班一个小组,每組4人,均为自愿参与。被调查者涉及金融、会计、审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财务管理、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涵盖了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班级规模从41人到155人不等。在专业、班级规模、年级上具有一定代表性,能较全面地反应大学生对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认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设计了9个相关题目,除了第9题“您对如何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深刻地进入头脑有何建议和想法”为开放式建议性题目外,其他8个题目分为选择(分单选和多选)、和填补两种类型。问卷有多个题目设计为开放式,其好处在于能够尽量多地捕捉到访问对象内心的真实选项[3]。在扣除无效作答(如单选题误认为是多选题)后调查结果汇总列表如下。

四、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针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应把握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取得法治理念教育“进头脑”的实效。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1%认为,在“三进”比例问题上,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不是等量关系。进课堂、进教材所占比例应较低,进头脑在“三进”中所占比例最高,最为重要。其次,近70%被调查者认为,三者关系主要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要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达到“进头脑”的目的。因为“书本毕竟是静物,只是上课的参照物,上课的话离不开书本,但是不能过度书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三进”目标,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纯粹讲课本上的知识单调乏味,听着也很没有意思,而且听了也很没有印象。”“理论讲解较难理解,理论知识太过于枯燥,不容易提起兴趣”。这样的感受在被调查者中具有相当高代表性。法治宣讲会、主题辩论赛、模拟情景剧表演、涉法社会调查、法院判决书阅读分析、网络科普、视频制作、法治动画和漫画、法治公益广告、开通法律热线电话等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理念教育方法,大学生能在乐趣与实践中提高关注度、参与度。这些方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参与的机会,改变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单向知识灌输为双向互动反馈,引起大学生思考、内心认同及共鸣。

其次,摒除一些效益不好教学方法的“鸡肋式”运用。如某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法治理念教育中,几年来从学校到学院和教学班都在努力推广运用,但因为操作不够便捷,教师和学生运用的并不普遍。在有QQ群、微信群等这些更便捷的方式能用于作业布置、即时交流和反馈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实际运用并不理想。80%被调查者认为尚处于“应该有效果”的不确定阶段,甚至“觉得没什么用”。被调查者建议应改进“鸡肋式”网络教学平台和不够便捷的操作方法,提高有效学习时间。

再次,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实践中。只有将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大学生产生共鸣,而不只是停留抽象理论层面。“只有让人对法治理念真正感兴趣,真正需要它的时候,人们才会去使用它,才能让这些理念深入人心”。要“让法治更多走进日常生活,真正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种口号。大家只有在获益之后才会更好地使用、拥护法律”。因此,从身边的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法治真正能被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调查反映出,可以从大学生实习、公共出行、婚姻家庭、受教育权利保障、创新创业等大学生关注度高又喜闻乐见的领域切入、引导。

复次,要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成为教育“新常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应只在大学阶段开展。大学是中小学教育的继续和升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应有启蒙和开端。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就能持续地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大学阶段的法治理念教育就会水到渠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努力营造法治教育大环境。大学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大学生不是孤立的社会群体,法治理念教育也不能局限在大学校园。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教育网络,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吸收法治精神、精髓,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只有惩罚、杜绝这些违法乱纪现象,才能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首映.理念是理论的“头”[EB/OL]. [2017-1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17/c40531-27939475.html.

[2]王树荫、温 静.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12-15.

[3]何俊志.何种民主?谁更重要——基于地方官员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5):52-61.

作者简介:文绪武(1975-),男,河南固始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经济法学。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三进新时代
棋乐
藏垢纳污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博弈名谱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