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建构孩子的心智世界

2018-08-23 17:24黄珺余柯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智儿童文学儿童

黄珺 余柯

儿童,要读儿童文学。这是把儿童真正当儿童的阅读选择。

上世纪初期,教育家杜威来到中国,“儿童中心论”自此影响甚远,若胡适、若蒋梦麟、若陶行知,皆为之震撼,更有了以此指导下的诸多教育实践。

以儿童为中心,即回归到儿童本位。它着眼于一个孩子的心智成长,而非成人喜欢什么就教给孩子什么———无疑,这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与回归。

在此理念下,教育人该思考的是:儿童的心智是什么样的?其成长是怎么实现的?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更好地引导其成长?———很显然,前两个问题是理论基础,后一个问题是解决方式。

“用阅读,更准确地说,是用儿童文学。”朱自强教授说,“儿童文学有广博的、优秀的内容文本值得我们去选择,而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知识形式。好的内容、好的表现方式、好的引导方法,以此实现更好的心智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始,朱自强便开始研究儿童文学。不止于理论,更在于实践,即当下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中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这涉及到学校阅读建设、家庭阅读引导、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等等。而这所有,都是对我们以儿童文学为典型的阅读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

比如:你真的知道什么是好的、优秀的儿童文学吗?你真的知道如何去真正引导孩子阅读,以达到儿童文学成全孩子心智成长的目的吗?

此期,我们对话朱自強教授,以期解答教育疑惑、指导教育实践。

记者: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基础教育界,构建“书香校园”成为很多学校的共同目标。但是,学生到底应该读什么、什么才是适合儿童读的东西,很多一线教育人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

朱自强:是的。阅读这件事很重要,但读什么未必所有人心中都有数。值得高兴地是,现在的阅读大环境已经在慢慢变好,在基础教育界也出现了很大一批阅读推广人、阅读教师等。这说明大家都在慢慢意识到,单纯的教材学习对于孩子的阅读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在说教材的容量问题,也是在说一些教材的编著问题。

可以说,对儿童来说,儿童文学应是其阅读的主要资源。而到底如何定义儿童文学,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儿童文学是比较纯粹的一类读物,因此所定义的儿童文学范围比较小;而有人则认为儿童文学的范围很宽泛,即只要是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都可以看成是儿童文学。我个人倾向于后者,认为儿童文学是比较博大的。我认为,这种文学体裁种类之丰富已然超过了成人文学,它是极为丰富的以儿童视角为主体的浩大的知识群。它包括童诗、童谣、散文、小说、绘本等各种体裁。每种体裁又分很多种类,如童诗中又有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等。

当然,儿童文学不止于纯粹写情感、故事的作品,还有一些传达科学知识、渗透科学思想的文本,以文学的形式诠释大千世界,我称之为科学美文。以前我们认为这是科普读物,但其实很多并不是。科普往往是简单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儿童文学并不仅如此。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劳伦兹的《狗的家世》、埃里克维绍斯的《不久就有两个我吗》等,他们既是科学的著作,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的著作。从这个角度讲,儿童文学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只要我们从广博的儿童文学著作中,选择好的、优秀的、丰富的作品带给孩子们,并给孩子们以好的引导,阅读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记者:您一直强调“好的儿童文学”,这是我们在选择儿童文学进行教育教学的基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与之相对应的“坏的儿童文学”又是指哪些呢?

朱自强:“好的儿童文学”的阅读,对孩子来说,不只是帮助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而且是建构心智世界的有益活动。人的心智世界极大程度上是由语言来实现的,而好的阅读作品是能通过好的语言来构建好的内心世界的。“好的儿童文学”,是能站在儿童的生命空间去表现生活的,反之,“坏的儿童文学”则是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读了之后并不会让孩子构建好的对生命的感知,更有甚者,还会伤害内心。

我这里举一种例子,叫“教训的儿童文学”。相信我们很多成人在小时候都读过类似的作品,比如“肮脏的小猪”“任性的小狗”“骄傲的花公鸡”之类。这类作品往往是成人臆想出一个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小猫小狗”形象,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训后以知错改过为结局。毫无疑问,这些“小猫小狗”其实都是暗指,暗指那些不听话的孩子。这类作品常以教训人的姿态出现,冷冰冰地空洞说教,且里面有很多对一些特殊孩子的歧视和戏弄,而作家又不出来表明立场,读多了,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心性造成一定的压抑。这类作品过去很多,现在减少了不少。而为什么会有“教训的儿童文学”?就是因为成人以自己的视角定义了儿童,认为成人高高在上,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属,低能、愚昧,是不经成人指引就会犯错的人。

我们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包括家长们,真的需要多多深入了解儿童文学。如若你不了解儿童文学知识,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当我们把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摆在孩子面前,用好的方法去和他们沟通,你会看到他们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把握力,以及巨大的语言潜能。

记者:激发儿童巨大的语言潜能、建构儿童完整的心智世界,这应该是您对儿童文学阅读意义的较为全面的诠释。具体该如何理解?

朱自强:要知道,对人类来说,语言其实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还不是一种实际的能力,而是一种潜能,要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被释放、唤醒。但是,激活、唤醒出来后,这样的本能会减弱。这个阶段就是我们的童年阶段。正如大人学一门语言很难,而小孩却学得快一样。我将此现象比喻成一颗种子成长,必须是在适合的节气里面播种下去、配以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种子才能茁壮成长。但如果错过了,就难以生长了。教育不能和孩子的生长作对,就要在孩子最有语言潜力的时期选择最能激活潜能的文本给他们。

但,语言学习就是单纯地学习语言吗?显然不是。就像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学低年级主要的语文教学任务就是识字一样,是弄混谁是目的、谁是手段的体现。无疑,识字是为阅读服务的,因此需在阅读中识字,而非割裂开来。我们所说的语言学习,其实本质上就是在建构儿童完整的心智世界。真正有效的语言潜力的唤醒,其实就是心智世界建构和创造的过程,而非仅为了充当人类交际的工具。

在我看来,儿童文学就是很珍贵的、很有效的语言学习资源。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是世界观。它对人生、世界有独到的看法,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艺术,是用单纯的形式呈现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非常深刻的理解。

记者:儿童的阅读需要引导。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要有好的引导阅读的方法。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成人,包括教师、家长等,很多时候都难以真正把握住一篇儿童文学的精髓,或泛泛而读,或偏离主线。如此,便也难以很好地达到成全孩子心智成长的目的。

朱自强:的确如此。我一直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儿童文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如此,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要把儿童文学作品的语文价值充分发掘出来。而最核心的,就是首先要搞清文体:这篇儿童文学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童话?若是散文,是故事散文、小说散文,还是狭义的叙事散文?若是小说,是表现成长的小说,还是动物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问题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同。比如,从诗歌与小说对比来说,诗歌的阅读,“水至清则无鱼”,因此,教学中,就要少分析、多感受,不能分析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韵味;相反,小说的阅读,事件性强,教学中则要重视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具体分析,将其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结合本文讲解清楚。还比如诗歌文体内部的童谣和童诗,童谣因趣味性强适宜大声地吟唱,言止则意尽;童诗充满韵味则适宜深情地朗读,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我们做班级读书会、做家庭亲子阅读,若不了解文体,就很难进入其语言世界。教学会非常盲目,阅读会买椟还珠。

记者:以文体知识为指引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您一再强调的对于文本本身的回归。对于此,您能具体举例说明吗?

朱自强:比如我们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去年的树》。毫无疑问,这是一则童话。这则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以鸟儿三次找树的历程来展现情感。所以,对于这篇课文,我建议可采用“改写法”。比如,把三部分融合成一整个部分,一口气写完,然后问孩子:如果这个故事这样写好不好?和原文相比哪个好?为什么不好?从这样的改写对比中,孩子会体会到“三部分”细腻写法对于表达感情的深入作用:为找好朋友树,找了三次,这是对友情何以地执着、对诺言何以地信守、对朋友何以地不离不弃?孩子得从文本中明白写法和主题表达之间紧密的关系。任何通过阅读得来的情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表达方式带来的。我曾听过一些老师上这篇课文,有些老师总在上着上着从文本中游离出去,或以散文的方式不停地发散思维、诵读情感。窃以为,这是没有抓住此文本核心点的体现。且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记者:当下的中美贸易大战,让科技创新成为全民的焦虑点。当这样的焦虑蔓延到教育界,便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一些学校因重视阅读而忽略了科技,这是在起步时就落了后。对此,您怎么看?

朱自强:我记得日本曾有位著名科学家这样说过,他之所以对科学如此投入、痴迷,就是因为在小时候读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曾说:我的人生选择其实在童年时就奠定了,那就是一张在水中捕鱼捕虾的网,以及一支放大镜。毫无疑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大自然是儿童思想的发源地。而真正好的阅读是能如大自然一样打开孩子的广博世界、以理性精神注入感情世界的。

中美贸易大战的根源是什么?要知道,如果我们还是只重视功利主义的应用技术,而不重视长期的难以出成果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话,中国将来科技方面的竞争力还是不行的。多年来,在科技方面,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量子计算机。但是,要知道,若没有物理的量子理论为前提,何以会有这样的量子计算机?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哪有原子弹的研发呢?

阅读是埋下种子的课程。儿童文学中就有很多科学的种子。之前提到的《昆虫记》《狗的家世》等,就是如此。记得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神奇的克隆》,其对于“克隆技术”并没有写清楚,且表达出全面的赞美。但,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这样吗?诺貝尔分子物理学获得者埃里克维绍斯就给孩子写下过这样的作品———《不久就有两个我吗》,以儿童的视角、有趣的情境来探讨克隆技术:作为科学家,我们有理由克隆一个约翰列侬、一个希特勒吗?我们能只保留稀有的物种吗?进而得出结论:世界因为丰富多彩,才有了无限生机,也才会一直存在。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科学美文吗?

猜你喜欢
心智儿童文学儿童
刊首语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