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凯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对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训现状进行研究,对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业余体操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以及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了在后备人才培养和培养体制建设上存在若干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了解四川省业余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四川省业余体操的发展。
关键词: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并收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其中涉及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培养的相关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的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
1.2.2访谈法
为了使得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本研究设计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访谈问卷,通过电话访谈、微信、QQ、E—mail 等交流形式,访谈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省市体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
1.2.3调查法
前往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实地调研,并和教练员、运动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交谈,了解目前四川省体操运动开展的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详细资料。
2、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调查
教练员是从日常生活和对话、运动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的、有效的管理技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执教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体操教练员的年龄以45岁以下居多,可以看出年轻教练员的占比较大,而45岁以上的教练员占18%,业余体操教练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教练员的学历水平反应了其在执教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和对知识的认知,调查发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业余体操教练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两成,大中专学历的教练员占比达到七成。说明体操教练员们还需要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练的执教年限指的是从事教练工作的时长,主要反映教练员的资历和经验。体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体操教练与其他项目教练员相比,开始从事教练工作的年龄要小,执教年限也相对较长。调查发现指教年限15年以上占比较多,说明四川省业余体操教练的执教水平和经验较高,是一支经验丰富的执教团队。
3、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队伍的现状调查
运动员和教练就如同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师一样,是重要的要素。系统性的原则启示我们,一项运动项目要想经久不衰,它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看后备力量雄厚与否。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这个核心要素起着主体作用。因此,抓好体操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四川省竞技和大众体操的希望所在,是四川省竞技体操和业余体操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每个省的业余体校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之一,业余训练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启蒙的基础。只有牢牢的把控住这个环节,才能使四川省的体操后备人才源源不断。体操训练的特点是周期长,起始年龄普遍偏小,导致体操选手淘汰率较高,使得选择参加业余体操训练的孩子望而却步。
通过调研发现,运动员中有超过七成来自农村,而户籍出生在城市的体操运动员只有不到三成。来自农村的运动员比来自城市的运动员几乎多出一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四川省的农村人口较城市人口数量多;(2)城市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且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一般不会选择让孩子去参加体操训练,不会让他们去业余体校吃苦;(3)农村的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更加艰苦,能够忍受长期经受体育锻炼的苦。
4、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分析
近年来四川省业余体育训练依托业余体校或运动技术学院进行办学,培养专业运动员的方式己从过去体育局独立模式逐步转向多元化的训练或办学模式,培养各个项目体育后备人才的渠道不断得到拓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业余训练机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业余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的核心是把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机制,鼓励中小学、俱乐部、社会资本运动队,办业余体校,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网络体系。体育竞赛是撬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渠道。为此,四川省可以积极探索青少年业余比赛系统的开发,举办省内选拔赛,组队业余体操队进行对抗赛,以提高各队伍的竞技水平和实战能力。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体教结合,要以培養优秀体操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少儿训练的一条新路,传统的只注重运动员和教练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而忽视对其人文熏陶,使得他们缺乏体育人应有的高素质,这样也不利于他们离开运动队的发展。
5、总结
我国的业余体校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相适应,在运动员的培养和制度建设上要结合国情,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但受我国各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较多弊端,统筹管理虽然带来了资金资助,但在自主权和深度发展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本研究借助对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研究,了解四川省业余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推动四川省业余体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俊.我国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78-81
[2]牛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浅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14-15
[3]赵传生.江苏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08
[4]张亮等.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46-48
[5]汪焱等.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及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23:1-5
[6]龙芬芬.株洲市业余体校体操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