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背景下独立院校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研究与探索

2018-08-22 07:48徐陶祎童小琴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1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徐陶祎 童小琴

摘要: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贯穿于各种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之中,也是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研究如何加强学科间、专业间合作和融合,让教师带领学生跳出专业的限制,融合各个领域专长,发挥团队的强大战斗力。

关键词:跨界融合;创新能力;素质培养

一、前言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跨界融合”政策正式推出,十三五时期将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的高峰期。在当前这一文化创意元素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普遍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时能将科研创作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这是高校推动创新产业发展的根本作用所在。

二、现阶段独立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

独立院校创新教育整体起步较晚,但作为一个发展契机,如何利用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遇,深化创新实践教学环境改革,对教学质量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独立院校学生培养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1. 由于独立院校大多依赖一本母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不够充分,专业门户观念严重,不同专业之间交流少,没有建立起与当前创新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导致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

2. 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大多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只顾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环节,即便有专業实习课程,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学生实际参与的专业技能训练较少。

3.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脱节。一方面,大多教师对创新产业现状缺乏了解,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应用的大背景下,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无以应对,亟需深入探索。

三、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回顾我国传统教育发展及科研创新能力的表现,在计划经济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制度之下,科研创新水平低下,缺乏统一性、缺乏灵活性;过多的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强调学历、轻视能力。纵观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创造性、开放性与竞争性,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的组织形式及评价激励的运行机制。根据调查了解发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模式

为了迎合国家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创新能力培训课程,虽然叫法不一,但是其主要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创新的课程、创新实验、创新教材与创新措施,达成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与基础课程不同,创新课程注入了更多创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在大学生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激发式方式,在双向互动的教学之下,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其优势在于告别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现代化的教学氛围,让教材和教学内容,更贴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的教学方法之下,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导师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模式

所谓导师制教学模式,即通过导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演变为引导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而言之,在具有创新能力、丰富教学经验与专业水平高的导师辅导和引导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借助导师参与的科研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追溯本科大学生的导师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与我国的古代书院教学模式。导师模式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学的平等性,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教学的全面性,可以确保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导师培养模式中,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优化教学模式,其主体元素为导师和大学生。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模式

目前我国产学研的合作培养模式,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前者是指具有教学、服务、科研与文化传承四项功能的教育,后者是指以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其主要的培养目的是为企业或行业培养并输送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产”代表的是生产过程,“学”即教学实践,在生产过程中教学,研则是指科学研究,通过生产与科研、教学与科研,以及生产与教学实践的多方面结合,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教学成果,并且有助于强化科研水平。在产学研的合力作用下,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特点在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包括学校、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等,多方面的资源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价值,促使创新项目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科研价值。与此同时,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优势,还表现为可以缩短创新实践,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创新的效率,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更多的创新项目或生产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多方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思路

独立院校新工科建设思路应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上,需要依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创业融合与学科融合,依托机制与体制创新,破解现有建设思想的不足,构架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系统。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依托产教融合,能建立院校与产业间的创新协同育人体系。可建立高校与产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并构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最终建立独立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共同体。

(二)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突破点,包括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融合,也包含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是创新驱动,教师需要跳出晋升职称和聘职导向的被动,通过主动面向产业的持续科研活动,在实现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升的同时,实现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撑。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驱动

创新驱动的创业是可持续的创业,通过引导与鼓励广大师生开展以创新为驱动的高品质创业,融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不仅提高了科教融合的价值,也拓展了产教融合的途径。

(四)学科融合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不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需要工科与理科,甚至与人文社科之间的大尺度交叉融合。应在面向产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变过去依据单一学科设置专业、划分专业边界的现象,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还需消除学科融合过程中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五、构建新工科领域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能力的阶段性、螺旋式上升,应以跨界融合为途径,学科交叉为基础,创新创业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学科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寻找合适跨界交叉点,完善新工科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跨界融合,不能仅仅是简单相加,应立足学科发展趋势与教学实践基础,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认真考虑,打通专业壁垒与知识界线,寻找合适交叉点。比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可以考虑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与电子学的交叉,可以考虑机械电子学、机器人技术。以学科交叉点为据,制定更为完善的新工科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配套交叉学科课程资源,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能力

交叉学科的发展,将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由不同學科与专业的教师组建跨学科教科研团队,通过课程融合、平台融合、师资融合等,为学生搭建立体化、综合化的跨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构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三)建构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

随着学科发展的跨界性,越来越多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智力和能动性支持。高校学科的呈现与社会需要的表达,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不同学科与专业相互驱动、多元融合的模式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要实现教育与行业相互对接,学校与企业、政府相互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互对接,跨越组织界限,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立足于建构“专业课+公共通选课+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学科架构,使学生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在跨界融合的氛围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学术资源。

(四)创新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

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需要制定实施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制度,如创新实践班的淘汰制、科研项目奖励制、跨专业选课的学分认定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潮流中。

六、结语

高校是创意经济的知识中心,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创新产业发展的贡献。本文以机电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独立院校在创新实践课程中与企业需求存在的矛盾以寻找对策。以一种系统宏观的视角来培养工程人才。探索师生角色的转变,打破学科壁垒、强调跨界融合,构建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融合的全新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环境建设和评估体系。使工程毕业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能力得到强化,培养成为社会亟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张洁,何士龙.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2]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

[3]王香婷.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9).

[4]江绪文,李贺勤.新形势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2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素质培养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小学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